請繼續往下閱讀

體育主播呂佳宜的10年觀察:「給學生球隊一件好的球衣,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享受打球」

台灣本土新銳運動品牌ANGO,將給予學生球隊最佳的應援,和每一位像呂佳宜一樣充滿熱忱的體育人肩並肩,共同在球場上寫下最青春熱血的一頁。


作者:廣編企劃

fb - Brooks Huang

確實很常看到他在內線持球時,Embiid必須退出至外線的情形…

也不是刻意要搞雙塔,Simmons這樣子真的無益於76人…

說實話,76人其實真的該考慮放掉Simmons…

也許交易來Harden,有可能也會出現跟Embiid互斥的情形,畢竟球隊老大跟球權會很尷尬…

不過Simmons目前看來,進攻上的軟肋真的頗為明顯,長時間下來會成為球隊的負擔!

曾任新聞台體育記者的呂佳宜,大學時就讀運動管理系,也曾擔任過系上籃球隊的球隊經理,畢業後進入體育台陸續擔任記者主播,對於國內外體育圈相當熟悉。事實上,呂佳宜的母親是保齡球國手,而呂佳宜在高中時也學習舞蹈,一直以來與體育運動都有深刻淵源。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運動是一件很純粹的事,它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喜愛運動、熱愛體育產業的呂佳宜,在她豐富的體育圈採訪經驗與觀察下,她向我們侃侃而談台灣運動產業最基礎的根基,及其所需的支持。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在體育台擁有10年記者主播資歷的呂佳宜

 

學生球隊最需要的是「無後顧之憂地打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呂佳宜回憶起大學時代擔任球經的日子,為了搶球場,都要提早一堂課的時間到球場「佔地為王」,而那種和球隊一起練球、打球,或是比賽結束後一起去吃飯的時光,讓她特別懷念。

 

「我很喜歡團隊一起玩的感覺,有歸屬感。」切身體會過系隊文化,呂佳宜對學生運動特別有感觸: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生運動的魅力之處,在於學生的環境單純,多是靠著滿腔的熱血,以及高度的團隊凝聚力,一起透過運動爭取榮耀。」

 

大學時念運動管理系,當時有項任務是必須親自舉辦過一場大型運動比賽才能畢業,所以她也曾經歷過聯繫運動員、喬場地、拉贊助的奔波,明白一場運動賽事需要多少支持和資源,才能順利完成。

 

「你永遠不知道這個學生之後會變成誰。」呂佳宜認為,學生運動員就像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如果人們願意給予支持、為它澆水,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發芽茁壯,以榮耀回報。

 

其實除了大學系隊,還有許多學生運動需要具體的幫助與資源。呂佳宜分享花蓮豐濱國小少棒隊的故事,對於偏鄉孩子來說,一顆球、一件球衣、一雙球鞋,都是最直接且強而有力的資助,能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在運動上,好好打球、爭取成績。

 

「印象很深刻,當他們打出全壘打的第一個反應是:『老師,我們又少一顆球了。』所以我寄了一箱棒球過去,想要支持這群少棒隊的小朋友。結果我寄過去的不能用,因為他們用的是軟式棒球,哈!」呂佳宜雖然笑著說起這段故事,表情卻全透露著她對偏鄉學生球隊的心疼。

 

「無論是職業選手或學生運動,那一股不放棄的精神是不變的,也因為有著學生運動圈作為基底,才得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菁英選手。」

 

從年少時熱愛運動至今,呂佳宜清楚知道學生運動對於台灣運動產業的推展與貢獻,功不可沒,也因此她非常重視體育圈基層、這群最需要支持的學生運動員。畢竟學生運動是基礎,不只培育運動員,也養出一批運動迷、觀眾,讓每個熱情揮汗的球場上,有齊聲吶喊的加油應援,讓運動不只是運動、比賽不只是比賽,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與團結一心。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從學生運動基礎紮根,ANGO提供球隊最佳戰袍

 

因為對學生運動的關注,當呂佳宜得知台灣新銳運動品牌ANGO也重視基層經營,資助許多國中小球隊免費的球具、球衣時,她不只肯定企業贊助的作法,也為學生們感到欣慰。

 

大學期間時常打排球的呂佳宜,受訪這天便是穿著ANGO的排球球衣。她很喜歡ANGO球衣的造型與配色,尤其在球場上奔跑、跳躍之際,猶能感受到球衣的輕巧與彈性,且質料親膚排汗,完全足以應付賽事密集的狀況。

 

而兼備設計美學與實用機能的ANGO排球球衣,是品牌在深耕足球、籃球事業後,再擴大經營的服務,就是要讓台灣運動圈可以透過不同的球種,體驗到ANGO產品的卓越。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根據世界排球總會(FIVB)在2020年6月30日最新公布的排名中,代表台灣國家隊的中華女排名列第六、男排第七。台灣排球能夠躋身亞洲前十,除了運動員本身的努力,也仰賴長時間各界對於運動產業的耕耘,讓運動員得以在場上發光發熱。而在運動員成長的過程中提供一把實質的助力,正是ANGO的目標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