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澳洲,你會想到哪個運動?別告訴我答案,只要告訴我,你會想到棒球嗎?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 No,十多年前,我們剛搬來雪梨的時候也是這麼想,其實,棒球在澳洲還不至於太冷門,至少在澳洲少年(6-14歲)運動人口中,排名第 26,但成人運動人口(15歲以上)只能排名到 58。不過反映在世界排名上,澳洲棒球排名世界第六(台灣第四),反觀少年運動人口第二多的足球(第一是游泳),澳洲目前世界排名 41。相較之下,澳洲棒球不只有人打,而且還打得挺不錯的。

賽制與分級
澳洲少棒的比賽目的,球隊輸贏是其次,讓小朋友了解棒球,愛上棒球才是重點。相對其他運動,棒球的規則其實複雜很多,不要說小朋友了,家長都還不一定搞得清楚,所以 club都會在球季開始前,舉行教練經理會議,說明訓練與比賽時的注意事項,還有適用的規則。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年齡與層級。澳洲 Junior Baseball,通常是指 16歲以下的青少年,因為 16歲以上就能參加成人的社區球隊比賽。下面圖表擷取自我家小孩目前參與的社區聯盟 2020/21 Rule Guide,主要分成六個層級,底下簡單說明各層級的特色
寶寶 T-Ball - 其實這個層級並沒有正式名稱,可以算是樂樂棒球 T-Ball的先修班,不算正式比賽,也沒有裁判,4到6歲皆可參加,星期六一早八點開打,只有 45分鐘(太久小朋友無法專注),讓小朋友熟悉棒球基本元素,例如打擊,傳球,跑壘,規則不是重點,只要球打出去知道往一壘跑,球滾過來記得撿起來,跑壘記得踩壘包,開心就好。
LL T-Ball - LL是 Little League的縮寫,這也表示是正式比賽。T-Ball在台灣稱為樂樂棒球,把球放在 Tee座上讓打者揮擊,打入場內讓對手防守,算是正式棒球的最初階段,主要給首次接觸棒球比賽的小球員參加,除了沒有投手與四壞球,其他規則跟正式棒球接近,比較特別的是,每局最多打九個人次,就算都沒人出局,打完九個人就換邊,當第九個球員上來打擊時,計分員要提醒裁判,這時裁判會喊 "Last batter",表示最後一位打擊者上場。因為沒有人投球,基本上人人都能打出安打,加上小球員守備都不穩定,如果打出去就狂跑,大概人人都場內全壘打,所以通常裁判也只會把打到外野的深遠飛球宣告為二壘安打,只要球傳回內野,守備球員完成守備動作,無論有沒有出局,只要裁判認為守備球員沒有製造出局(Play)的意圖時,就會喊比賽暫停,跑者就不能再進壘了。
Little League T-Ball的影片
LL Minors - Minors是一個很特別的層級,年齡層從 8到 11歲,分三個階段,是從 T-Ball到有投手投球的正規棒球(Live Baseball)的轉型期,如果小球員在這階段培養不出興趣,以後應該也不會繼續打棒球了。
- Machine Pitching - 此時還沒有投手投球,而是投手把球放入投球機 Zooka,模擬投手投球,其他守備位置跟正規棒球都一樣,最重要的是捕手養成。Zooka投球機球速在 39-42 mph之間,對很多小球員來說是很震撼的,教練需要在這個階段挑選出捕手的可能人選。打擊方面,小球員開始接觸從投手位置飛過來的球,而不是打固定的球。Zooka投出來的大多是好球,軌跡也固定,因此沒有四壞保送,但是開始有不死三振(dropout third strike),也開始有內野高飛必死球。盜壘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但是必須在球進入本壘板,跑者才能起跑,否則會被裁判判為 leave early,死球狀態,跑者退回原壘包。
Machine Pitching, Zooka發球機的影片
- Rookie Live - 此時開始有投手投球了,但是最多投兩局,上限 40顆球。這年紀的投手控球都不穩,很多時候打者只要站著等保送就好,比賽會很無聊,因此沒有四壞保送,當投手投出四壞,裁判就會拿出 Tee座,讓打者揮擊,讓攻守雙方都有表現機會。另外,觸擊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
- Minors Live - 這個階段基本上跟正規棒球已經沒有差別了,也等同於台灣所認知的少棒層級。澳洲並沒有軟式硬式棒球的分別,一路上去都是硬式。
Arjin Yuan
謝謝您的介紹,十分詳細。
看來澳洲社區球隊的組織、訓練、比賽真的很有系統,對於各年齡層的小朋友都有很完整的、循序漸進的訓練與比賽方法,老實說,真的很羨慕!有很多地方可以讓台灣的社團校隊與社區球隊參考。
Oz Formosa
謝謝您的指教。我是認為,台灣與澳洲的體育發展,在系統上的差異很大,澳洲是社區為主,學校為輔,台灣剛好是反過來。台灣要補上社區運動這一塊,除了心態上的調整,軟硬體上的搭配難度很高,原因很簡單,地小人稠,尤其是球類運動。
不過我也看到很多台灣社區運動發展得很好,卻因為升學的關係,上了中學就必須中斷,真的是很可惜
Arjin Yuan
台灣的問題就像您說的:
1. 升學主義當道,習慣把升學與課餘體育活動混為一談。
2. 地狹人稠,不但活動空間不足,甚至在確保安全性的狀況下,連簡單的傳接球在大部分的開放空間都被禁止。
還有就是:
3. 家長工時太長,世界名列前茅,周末是家長休息的日子,很難一早陪孩子出門打球,更難去投入社區球隊的建立。
4. 台灣長期低薪,在支出補習費、安親班費用之後,花在孩子課餘活動的預算可能就沒有了。才藝班也是如此,中學之後還能讓孩子課後去培養個人興趣的家庭,其收入都是比較有餘裕的。
huang.biot
感謝筆者的的介紹,讓人羨慕!!以下就我所知,
1. 台灣的社區球隊,全台至少有近100支球隊;如果筆者想要更精確的數字,可以跟"臺南市社區學齡棒球聯盟"詢問,此聯盟每年暑假會舉辦"全國社區學齡棒球大賽-社區少棒/青少棒組",已經舉辦七屆了。這2年的規模已經要先在北1/北2/中/南/台南各區找社區球隊協辦各區預賽,選出各區的前1、2名,最後16支球隊到台南打總排名賽!!
2. 小犬已經參與社區球隊7年,一路從社區少棒,社區青少棒,到現在打社區青棒與高中的社團棒球;(目前的高中社團棒球隊約有200支左右)。一路陪伴走來,一為能兼顧興趣與學業,一為能在周六、日練球與參與社區球隊的盃賽。一路到現在高一。在棒球個人裝備上的投資,是一筆不少的費用。
3. 至於場地,目前所見,全省社區球隊,都是使用各縣市的河濱地建立的簡易棒壘球場或者市郊的公有地的簡易棒壘球場,也有少數是商借體育班球隊的學校場地(體育班球隊周末不練球)
以上所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