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1/04

【球爸筆記】讓孩子玩棒球會不會荒廢學業嗎?來談談一般大眾對於打棒球這件事的一些誤解之1

相對於大部分的體育運動項目,棒球總是受到家長們不一樣的眼光,常認為玩棒球的孩子很野。你看,日本人都叫它「野」球不是嗎?

作者:Arjin Yuan

Oz Formosa

非常欣賞您的文章。在澳洲,棒球被視為相對安全而且有紳士的運動,因為少有直接衝撞的肢體接觸,在疫情下比較容易保持社交距離。
我自己也剛寫了一篇介紹澳洲社區棒球賽制的文章,之後也會陸續寫一些澳洲少棒的介紹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0202

Arjin Yuan

感謝您的閱讀與讚美,來自澳洲的球爸,哈。
的確,以小學生有機會接觸的數項團體運動來說,棒球是很安全的。也期待您澳洲少棒的介紹,真的有很多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

相對於大部分的體育運動項目,棒球總是受到家長們不一樣的眼光,常認為玩棒球的孩子很野。你看,日本人都叫它「野」球不是嗎?

羽毛球、桌球、籃球、手球、排球大多是在有空調的室內球場裏進行,明亮的燈光、潔淨如新的地板,孩子們穿著光鮮亮麗的球衣練習、比賽,各個都有著運動明星般的樣貌,而小小棒球員的形象就不是這樣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乎讓人睜不開眼睛的烈日,陣陣狂風颳起的飛沙,或是無情驟雨所留下的滿地泥濘,而在這樣的場地上奔跑著、打滾著的,是一個個黑黝黝、髒兮兮,渾身紅土黑土,甚至破衣破褲的,像是乞丐般的棒球小子。也許就是棒球讓人們覺得「野」的原因吧。

棒球小子們總是黑黝黝、髒兮兮,渾身紅土黑土,甚至破衣破褲的...
(圖片來源:BTG棒球教室)

不過,棒球真的不野,它其實是個非常文明的運動。

有沒有看過其他運動像棒球一樣,孩子們在練習或比賽之前,會整齊列隊向著場地深深一鞠躬,說聲:「球場好!」。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沒有看過其他運動像棒球一樣,在結束練習或比賽之後,孩子們也會列隊對球場道謝:「謝謝球場,球場再見,球場我愛你!」。

有沒有看過其他運動像棒球一樣,小球員每一次在上場打擊時、上壘時,都不忘對一旁協助比賽的主審、壘審說聲:「裁判好!」。

有沒有看過其他運動像棒球一樣,當您身著球衣球帽,經過一群不認識的小球員的身邊,總是會聽到整齊嘹亮的問好:「教練好!」。儘管筆者並不是位教練,但從中真能感受到玩棒球孩子們的不同。

2020 諸羅山盃 澎湖講美國小少棒隊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聊過個人裝備打球所需的學費之後,本篇筆記,就讓我們來談談愛爸愛媽們,對於讓孩子加入球隊打球,最常感到疑慮的事情。

疑慮一:棒球隊的訓練太花時間,會讓孩子荒廢學業

每天都要比其他同學早起床參加晨訓,或課後社團時間在別人玩樂的時候得去練球,週三下午與周六上午也需要練習而不能休息。的確,加入棒球校隊的孩子,真的花了比較多時間在棒球運動這件事上,但其實並沒有多到會影響孩子們正常的學習與家庭生活。

也許,大家的印象都還停留在校隊的學生都是利用上課的時間來練球的年代,不過如今就連體育科班的少棒球隊,也不會利用上課時間練球了。上課學習才是學生該為,棒球只不過是課餘活動,甚至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還可能會被禁止練習呢。

持平而論,讀書學習與參加課外活動,其實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尤其在小學階段,時間的分配、學習的方法、以及老師、家長的指導方式,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甚多,這與加不加入球隊打棒球,或參加其他任何的課外活動,沒有直接的關係。兩者可以是相輔相成、互惠互利的。

另外,會影響學生上課的,主要還是因為教育部與學生棒聯所舉辦的年度比賽,大多都安排在上課日進行,使得小球員們必須請假參賽。即使如此,以非體育科班的社團型學校球隊為例,一年之中,因參加比賽需要向學校請假的天數,約只在10日以內;體育科班由於還會參與硬式棒球的數項大賽,請假的日數也許較多。不過,這在其他運動項目上也是如此,筆者也希望未來教育部與相關單位能做些改變,儘量將比賽安排在假日舉行,把對上課的影響降至最低。

如果參加的是社區球隊,孩子所需的時間就更少了。每周僅半天或一天的練球時間,加上社區球隊的比賽都在周末舉行,時間花費大約與一般才藝班相當,學區學校沒有球隊的家長們,可以參考看看。

小球員們花了不少時間在棒球練習上,相對的進行其他休閒活動的時間確實會減少,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不是壞事。就筆者觀察,未加入球隊的學生們,課餘除了才藝班、補習班之外,最常進行的活動通常不會是複習功課,而是看電視、看卡通漫畫、玩電動等等,尤其目前是人手一機,手機遊戲幾乎佔滿小學生課後生活的年代。與其讓小朋友每天浪費時間看電視、打電動,還不如把時間空出來讓他玩玩棒球來的有益。當看到孩子因為明天一早要練球,寫完、複習完功課之後就早早上床睡覺,不會吵著要玩一會兒手機、看幾集卡通時,相信您的心裏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