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1/29

如何做好名人訪談?|兩度入圍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主持人曾荃鈺,主持訪談經驗大公開(附訪談大綱範例)

Podcast流行正夯,但是要訪談來賓時到底該怎麼準備?如何從無到有寫出訪談大綱?在訪談前該如何約訪?如何設定主題?訪談大綱要設計的多細?有沒有備用問題延伸?訪談中的聆聽、應答與追問技巧如何優化?還有訪談後,如何讓一個訪談不只是一個訪談,而是一個機會的連結創造?這篇文章一次拆解給你,用空中荃運會真實節目案例,示範說明,讓你訪談有路可循。

作者:曾荃鈺

訪談,是一定要先做功課的,但是訪談名人,可不只要做足功課,還要能夠訪出別人沒有訪談過的故事,甚至挖掘更深層的核心價值,又不能令人不愉快或是太私密;來賓們很忙,不能期待他一定會看訪綱,也不太有機會跟你事前通電話或是先見面,如何只用文字檔案提供,並且在第一次見面就要做到優質的訪談,完成兩個小時的節目,恐怕就有一定的難度了。

但好消息是,「訪談」的概念跟技巧,是有方法可以練、可以學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我自己在大學教書當講師5年,演講教學10年,又擔任過3年體育新聞主播、3年廣播節目主持人,訪談超過100多位來賓、名人、運動員的經驗來說,過去曾聊著聊著,讓才第二次見面的來賓現場留下感動的眼淚,也曾經因為廣播收穫一輩子互相幫助的友誼甚至轉介合作機會,更有來賓願意主動推薦頂尖運動員上節目,別人說一句,比我說10句有力到太多了;能做到這些,除了口語表達技巧或是受訪者本身的條件外,訪談大綱的擬定跟訪談技巧的心法掌握,其實是一門學問,這篇文章就是要公開我能夠入圍兩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項背後,撐起我訪談全部的know how,就是訪談大綱設計。

空中荃運會Podcast節目主持人曾荃鈺,以運動員深度訪談為主題切入生涯教育,主題特殊,大眾印象中木訥不善言詞的運動員,在訪談中都能侃侃而談,揭露個人故事,具有教育意涵的選手生命故事,也因此入圍了兩屆金鐘獎,亦獲得2020文化部優良兒童少年廣播節目補助

這篇文章我會與你分享:

如何從無到有寫出訪談大綱?
在訪談前該如何約訪?如何設定主題?
訪談大綱要設計的多細?
有沒有備用問題延伸?
訪談中的聆聽、應答與追問技巧如何優化?
訪談後如何讓一個訪談不只是一個訪談,
而是一個機會的連結創造?
正文中,我將會一一拆解並舉例說明。

本篇文章為了更清楚讓讀者理解,將直接舉用一篇真實的訪談訪綱,是2021年1月底時訪談台灣桌球教父莊智淵的內容,我會將完整的訪綱內容文字放在文章的最後,提供大家參考。

2021年4月滿40歲的台灣桌球教父莊智淵,22歲時拿下世界男單第3,拿下十大傑出青年,之後效力於中華隊成為桌球主力20年,開了一間乒乓運動館培育桌球後進,之後鴻海企業還支持他每年600萬持續10年營運至今。莊智淵的一生都在練球,並且名聲響亮,代言、訪談、或是報導網路上搜尋資料一堆,但如果換你做是你訪談,該如何不拾人牙慧?又該怎麼問才能保有自己的訪談特色?如何用一場訪談,牽起跟選手後續的聯結?下面我將一一解答訪談的真實成功經驗,供你參考。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正文開始,閱讀時間13分鐘 --

訪談的關鍵在訪談前:如何約訪?沒錢沒出席費選手為何還要來上你的節目?

我待的廣播公司,在訪談這件事情上是一視同仁,一律沒有出席費跟交通費補助,但選手來自台灣各處,好不容易比賽後休息回台,為什麼要大老遠驅車從高雄到台中,或是從台北南下來接受訪談呢?

當過記者的朋友們都知道,訪談最難的地方就是約不到來賓。我過去曾在當兵時擔任過一年替代役公益大使團的紀錄片導演,在學生時期拍攝紀錄片時,我的老師林煥文導演就曾經說過:「拍紀錄片只要受訪者選對,紀錄片就已經完成百分之50。」這句話真的一點也沒錯。想當初我剛接到廣播節目時,節目經理還非常懷疑的問我:「體育節目有辦法做到一年嗎?體育選手不就這些項目而已嗎?」由此可見,主持人要能夠發掘前人所未見,並且有本事邀請到來賓,這件事情確實是不容易,但卻仍有3個方法可循:

請繼續往下閱讀
能夠邀請到菁英運動員,跨界名人以及心目中的偶像們蒞臨空中荃運會節目,其實靠的就是優質的訪談大綱,人是互相的,只有讓來賓舒服,別人才會無償的願意為你付出。

1.條件、費用、目的、後續合作一開始就說清楚

曾經聽過主持人為了訪談某些名人,用「騙」的方式,利誘合作,或是畫個大餅說誰誰誰也來過,這些說法可能一時之間會吸引人,但如果被發現,就斷了訪談的後續可能。很多人以為訪談來賓只是一次性的,訪得到就好,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能夠訪談到通靈少女的電影原型暨台灣第一位女性棒球主審劉柏君,以及邀請到勤美集團董事長同時也是1980年寧靜湖冬季奧運會國手的林廷芳,都是因為之前的來賓轉介紹來的。人與人之間是有生命力的連結,不是一次性的相互利用,用一次性消費的利用心態做訪談,只會把路越走越窄,不可能做的長久。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