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節目空中荃運會為例 (網路上有空中荃運會的Podcast節目可以聽聽看),我的訪談都會設定主題,一來是空中荃運會體育節目一定要介紹跟體育有關的故事,二來我關注的是運動員的生命故事跟生涯規劃,我會在題目的設定上特別著墨在此,因此我的題目設計就會朝讓他描述自己的故事,回憶自己跟訴說自己成就跟失敗的經驗,以及生涯規劃來擬訂大綱。
有意思的是,過去曾經有人要訪談我,給我的題綱讓我很傻眼,彷彿是個模板,所有來賓跟受訪者都一樣的問題,他們跟我說想要訪談關於運動員生涯規劃製作專題,給我的題目只有四個短問題:
1.進入體壇的緣由
2.受訪者的專業(連受訪者三個字改成我的名字都沒有)
3.名言或座右銘
4.給即將踏入體壇或在這條路上的人的建議。
(再次強調,這樣的訪談大綱真的不行,以上是錯誤示範)
先解釋一下,什麼時候會控制問題,也就是對所有的受訪者都問完全相同的問題?這通常是在做質性研究訪談時,為了要降低偏誤才會這樣安排,但是,面對活生生的人,這樣的問題顯得空泛,更顯得你沒有做功課。其實訪談最忌諱的就是一直問一些網路上就可以查到,或是跟受訪者背景經歷一模一樣,只要照唸出來的問題,這樣的訪談不但會顯出訪談者不夠用心,對你自己的節目也很傷,節目拾人牙慧就不會精彩,當受訪者都坐到你面前了,難道你不會想要有更深入,更直指人心的問題向他請教嗎?我通常會先好奇這個選手,然後查完 Google 前 5 頁的全部資料瀏覽後,電話或是留言詢問跟他有關的人來寫稿,例如訪談莊智淵,我會先問問臺體大桌球隊的學生選手們,對於桌球莊智淵在做的事有何想法?如果他們有機會跟他聊天會想要問些什麼?我也會問體育圈外的人,對於莊智淵有何好奇,這些都是你可以寫在訪綱中的素材來源。
2.訪談的順序排列比訪談題目更重要
直接給大家看一下我當時訪談莊智淵的訪談大綱。

先說順序,精彩的往前放,沉重或是深刻的跟輕鬆主題交叉,才會讓聲線跟節奏感產生變化。舉例來說,莊智淵是桌球明星,知道他的人已經很多,但是因為節目需求還是需要自我介紹,就請他自己介紹自己,我也會用開場90秒的時間快速介紹,但要怎麼讓介紹變得有節奏,我就把莊智淵的身分拆開,在第二題時分開問,我是這樣問的:
- 智淵您同時是選手、父親、教練、隊友、兒子、又是桌球館創辦人,當我們選擇一件事情,就好像就意味著,時間有限需要放下跟犧牲些什麼,想請問智淵教練:從金色頭髮的桌球小子變成桌球教父,你是怎麼維持這樣良好的體能?心理上又是怎麼提升的呢?
- 在隊友友誼跟朋友中,你最珍視的東西是什麼?你會用哪些方法評估隊友或夥伴?
- 在家庭中,你覺得自己像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 來談談「智淵乒乓運動館」,你創立運動館,最希望解決什麼問題?你期待達成什麼目標?
我把關於自我介紹的問題拆開,在第2題問題中分成4個小段來問,不曉得你有沒有看出門道。這四個關於選手、夥伴、家庭、事業經營的問題,我用不同的問句開場,將比較重的選手身分跟事業經營分開,中間穿插軟性的家庭、夥伴關係的聊天,就容易讓節奏軟化,聽到選手的「人味」,莊智淵確實話不多,給人的形象也是認真、肯努力、硬頸的感覺,但其實每個人都有他心中最軟的一面,從不同的面向提問,才能看見更立體的人,也比較可以照顧到不同角度的聽眾,同時,也有機會得到一些超乎期待的回答。另外,如果真的對於家庭、或是隊友關係不想要多著墨的話,節目錄製還是有一定的內容長度,可以在當下拿捏比例調整,也不至於會讓這一段內容太淺或是太快結束,交叉提問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訪綱設計技巧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