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2/09

寫在專訪曹錦輝之後:就算你不喜歡他,還是可以聽聽看他想說些什麼

對我來說,在我們訪談的那一天,坐在我對面的,就是一個有精采故事可以分享的人。我希望大家也能用這樣子的方式來看待曹錦輝。

Hito 大聯盟》在上週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訪問了最近出了新書《日蝕之後》的曹錦輝,以及幫他整理撰文的好朋友文生大叔。這篇後記寫在訪問之後,是我——《Hito 大聯盟》主持人之一——回顧自己過去對曹錦輝的認識、印象,以及訪問完之後的感受。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的印象

第一次聽到曹錦輝的名字,是甚麼時候、因為甚麼,已經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最早對曹錦輝留下印象,是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2004年版棒球電玩《MVP Baseball 2004》上的封面。那年我只是個小三、小四生,曹錦輝成為《MVP Baseball 2004》的封面人物,身為一個因為該系列電玩而愛上棒球的小孩來說,實在很難不把曹錦輝的身影和名字烙印在腦中。

雖然曹錦輝在遊戲中的能力數值並不優,但他是當時遊戲裡面唯一比較能用的台灣球員(四縫線球的數值好像還能達到91),所以你會一直記得他在那裡:這款「美國」職棒的遊戲裡,有收錄一名「台灣」球員,而且是上得了檯面、不會太爛的那種。可是對於一個從電玩認識棒球的國小生而言,曹錦輝在那之前的故事非常陌生,例如他怎麼獲得球探的青睞、怎麼被落磯簽下、怎麼打出台灣球員在大聯盟的第一支安打。我只知道,他球速很快、他在電玩裡的能力值不會到太差、他來自台灣——我成長的地方。

2005年,《MVP Baseball》的封面人物換成了陳金鋒,王建民上到大聯盟,曹錦輝的鋒芒逐漸被取代。打開電視,體育台轉播的比賽,大多是王建民的出賽和美聯東區的球隊,因此我必須很坦白地承認,自己從沒看過曹錦輝落磯隊時期出賽的現場直播。 後來,曹錦輝因為受傷的關係,2006一整年都沒在大聯盟出賽,而那一年也正好是王建民大放異彩拿19勝、郭泓志開始比較常態性在道奇出賽的賽季,所以在我心中,王建民和郭泓志順理成章地取代曹錦輝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美職台灣旅美球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7年,曹錦輝在道奇隊算是有常態性的出賽,但10多年之後比較認真看美國職棒的我,卻幾乎完全忘了這件事,要到曹錦輝的「Baseball Reference」頁面上看,才會發現:「哇,原來他在2007年還有在大聯盟出賽,我怎麼完全沒印象!」

後來發生在曹錦輝身上的事,個個都變成他人生的轉捩點。2009年他回到中華職棒,對此,我雖不像許多球迷感到狂熱(自己當時對中職的熱愛程度不及大聯盟),但也是心懷期待,畢竟這對仍深陷2008年假球風暴的台灣職棒環境而言,絕對是個好轉的契機。然而,隨之而來一連串的爭議事件,讓這個期待又受到碾壓。

很多人因此下定決心封殺曹錦輝,選擇把這個人的名字從心中抹除。我的反應不像他們那麼大,但仍然覺得失望,畢竟棒球是我喜歡的運動、喜歡的賽事,這些事情的發生,並沒有讓它在台灣的發展變得更好,而是走了幾步倒退路。於是,我又把更多重心放到了解美國職棒、看美國職棒,以及高中課業上;台灣的棒球和曹錦輝,離我漸行漸遠,那個小時候因為玩《MVP Baseball》而對曹錦輝留下的印象,也愈來愈淡。

重新連結

2014年開始有消息傳出,離開中職後投身餐飲業一段時間的曹錦輝,有意重返投手丘,甚至啟程要去打澳洲職棒。雖然後來幾經波折,澳職沒有打成,但他最終成功獲得道奇隊的青睞、通過大聯盟的背景審查,與道奇簽下小聯盟合約。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時我心裡的感覺是:他不可能回到大聯盟。

雖然我自己沒有打過任何正規的棒球隊,但那時的我,已經認識不少職棒產業的知識和環境,也透過不少專業評論和報導,了解到:一個已經離開大聯盟多年、好幾年沒有上場比賽、年紀已經超過33歲、傷病史冗長的「後援投手」,能夠再得到小聯盟合約已經算是奇蹟了,遑論上大聯盟。

這也是為什麼,當他在2015年七月真的被拉上大聯盟、真的在睽違八年重返大聯盟投手丘時,我的反應變成:由衷地佩服、五體投地地佩服,因為我能推論那有多困難。從純棒球的觀點來看,曹錦輝重返大聯盟這件事,是奇蹟中的奇蹟,達成難度或許比2016年王建民再次重返大聯盟投手丘高。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