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才正要來襲
自從Under Armour與Stephen Curry在2014年開始合作、以Anatomix Spawn、Cutchfit Drive以及Curry One衝擊籃球鞋市場。對長久以來的籃球鞋兩強:Nike以及adidas發出挑戰後,後續的Curry系列以及團隊鞋款都少了當初的氣勢。
直到最近,曾於90年代創造籃球時尚風格的Puma重新回歸籃球鞋市場,球鞋愛好者們終於又有了一種期待感。隨著新生代球星如Kyle Kuzma、LaMelo Ball以及資深球員Rajon Rondo紛紛穿上Puma在NBA賽場上亮相,這股來自德國的籃球風格實在讓人從無法將目光移開且更逐漸期待。
今天,要針對我認為從Puma重回籃球市場以來我最喜歡的三雙鞋款:Clyde Hardwood、RS Dreamer以及Clyde All-Pro進行各面向的評比,優劣高下乃是相對表現,而非絕對。從個人實戰經驗出發因此內容完全主觀,有大量的個人意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若對個別鞋評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先前文章:
時間旅人之靴 - Clyde Hardwood 評測: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1318
精實的美洲獅更敏捷 - Puma All-Pro 實戰評測: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9880
Disclosure 利益揭露
此次實測的 Clyde Hardwood "Dreamville"乃為我自行購入,RS Dreamer 以及 Clyde All-Pro則由臺灣Puma提供。臺灣Puma對本篇文章內容完全沒有指定內容,全數內容皆由筆者自行撰寫,在發布文章之前也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審查,每字每句都是我的個人心得,僅供讀者參考,不保證讀者購入鞋款後會與我有相同感受。
楦頭友善可從平常習慣尺寸嘗試
這次三雙鞋款我全都是穿著平常習慣的US10.5號,相對於Nike容易偏窄而adidas容易偏寬的印象,我覺得Puma鞋型相對友善。若較細微的去比較三雙鞋的楦頭寬度,RS Dreamer 以及All-Pro對我來說是"兩側貼合、前方略帶空間,雙腳在鞋內不會有滑動感受“、Clyde Hardwood則是"兩側貼合、腳背略帶壓迫感,經過時間磨合可以改善"。但整體來說,我不會想要去改穿大半號或小半號,供大家參考。
三雙鞋,三種中底科技緩震調性
在堪稱球鞋靈魂的科技方面,近期推出的All-Pro運用全新 "ProFoam+"科技,將Pebax材質結合原有的ProFoam,創造出這三雙鞋當中最優異的緩震性。沒有過往避震鞋款給人拖慢速度的沈滯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輕量化但對雙腳極為呵護的舒適感。從近期每雙Puma籃球鞋都有機會測試的比較下,All-Pro的避震性得益於Pebax + ProFoam 的好表現,堪稱Puma當今籃球鞋系列緩震性表現最好的鞋款。
另一方面,Clyde Hardwood以及RS Dreamer皆使用ProFoam科技,相對於All-Pro來說,兩雙鞋的中底緩震相對之下沒有那麼豪華,但依然可以滿足場上大多數球員。再細細比較,我覺得 RS Dreamer的緩震略勝Clyde Hardwood一小籌(真的很微小),雖然說有Ortholite鞋墊以及加入號稱從80年代即使用的RS Foam,但對我來說這兩雙鞋的緩震差異比較可能是來自於足跟處材質。Clyde Hardwood運用了大塊TPU環繞足底,多少限制了中底避震材質的形變,造成了微小的避震差異性。整體來說,這三雙鞋都是如果把避震性當作主要功能取向朋友可以考慮的鞋款。
外底紋路設計決定抓地力好壞的最佳範本
在外底方面,若單純以手指感受材質可以發現三雙鞋外底都是較偏軟(有助提升抓地力)的材質,造就了這三雙鞋在場上的抓地力都在市場鞋款表現水準之上。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若真的還是要分出高下,那麼抓地力表現對我來說最好的是RS Dreamer、Clyde Hardwood居次,而All-Pro在三者當中略差。對我來說正因為三雙鞋材質相近,可以推論抓地力的表現差異可以歸因於是外底紋路不同造成的結果。
從圖片清楚看到,RS Dreamer 的紋路多數與前進後退方向垂直排列、每條紋路都很扎實且間隔寬,創造了這三者當中最好的抓地力。相較之下,Clyde Hardwood以及All-Pro的紋路向就比較平均,但Clyde Hardwood還是在兩者當中表現較好。仔細看看,不難發覺All-Pro鞋底僅有大約1/2的位置以及同心圓位置有明顯灰塵累積,顯示另外接近1/2、與前進方向平行的區塊並無法有效產生抓地力,也再次印證了我對Jordan 34代那可悲抓地力的理論:外底紋路方向是決定抓地力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