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2/15

謝淑薇在澳網勇闖八強,帶給我們的衝擊、省思和意義,遠超過我們以為的!

台灣的網球選手,不斷的進化,不斷的帶來新的成就和衝擊,但整個台灣政府體育主管機關與相關組織的心態、組織方式、運作方式,是否也應該,隨著選手的進化,一起進步?

作者|Jeff Hsu(FOX 體育台、博斯網球台、博斯體育台 網球評論員)

謝淑薇創造歷史,闖進澳網女單八強的消息,除了在傳統四大報體育版出現報導,幾個財經媒體的網路版,也看到了幾則報導。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免俗地,台灣媒體常用的「台灣之光」等字眼,被大量的提及,但有些對淑薇過去的遭遇抱不平的球迷,直接在網路報導的下方留言,駁斥「台灣之光」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淑薇憑藉一己之力,才達到目前的成就,台灣不應該「沾光」。此外,包括亞奧運教練遴選辦法不公、2016 年奧運退賽、2019 聯邦盃等歷史事件,再度被提及。

公允地說,謝淑薇從青少年時期到轉入職業,政府單位是有補助一定程度的款項的,網球運動的花費相對高,在青少年階段,到職業早期,選手如果完全沒有政府的補助,真的很難出頭。

但政府單位的補助,對照當時的總花費,是否足夠?

這見仁見智。政府單位應該如何協助網球、羽球、桌球、高爾夫這樣有國際賽事可以賺取職業獎金的單項運動員?

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片來源: AO/WTA官網)

我個人一直認為,單純補助,不是一個好方法,應該考慮用「投資」的方式,尤其運彩獎金目前盈餘尚非常充分的情況下,用「投資」的方式,成立專案小組,建立可長可久的機制,應該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大部分球迷真正在乎的是補助是否「公平」?評估的方法為何?教練遴選辦法是否合理?是否「因人設事」?這些,一直是台灣運動組織最有待改善的部分。網路上,也一直都有非常多的討論。

事實上,攤開台灣的網球運動員的成績,截至目前為止,唯二闖入到大滿貫單打八強的選手:盧彥勳、謝淑薇,兩位在他們從青少年轉職業初期的那幾年,從政府單位取得的相關補助款,應該都不是同期最高的。

這凸顯幾個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拿到最多的政府補助款的選手,未來長期的發展,一定是最好的嗎?

二、除了「資源」的多寡,若希望成為頂尖職業運動員,需要有哪些特質?單靠「資源」就可以培育嗎?

然而,從政府體育主管機管或相關組織的角度來觀察,如果選手未來的成長空間,尚無法從青少年時期的表現就看出來,這當中還有很多未知的因素。那麼,我們還要一直用「押注」的方式來處理嗎?這不是反而造成選手間、家長間的矛盾和衝突嗎?

從 2007 年詹詠然、莊佳容的澳網女雙亞軍,2010 年盧彥勳的溫布頓男單八強,2013 年謝淑薇溫布頓女雙冠軍、2013 年謝淑薇年終賽雙打冠軍,到 2021 年謝淑薇澳網女單八強,甚至可能更上層樓。

台灣的網球選手,不斷的進化,不斷的帶來新的成就和衝擊,但整個台灣政府體育主管機關與相關組織的心態、組織方式、運作方式,是否也應該,隨著選手的進化,一起進步?

謝淑薇在澳網勇闖八強,帶給我們的衝擊、省思、和意義,遠超過我們以為的!

(本文照片來源: AO/WTA官網)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