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挑戰丹大林道一日來回過後,我們產出了一系列的文章、影片及內容,這當然不是第一次有人這樣挑戰,但我們完整了紀錄的整趟旅程的起承轉合!
心情紀錄:【越野騎遊】丹大林道 挑戰一日人力來回
如果你仔細觀看文章、影片,阿耕總是「以不建議單攻」做為結尾!然而當社群資訊的出現,必然有很多夥伴會想前往挑戰!與其單純告訴大家挑戰有風險,不如告訴大家該具備怎麼樣的能力,阿耕想用最後一篇文章幫這次的行程後記劃下句點!
關於行前器材的高裝檢:Topeak合作專題
騎旅是浪漫的 但數字會說話
阿耕使用功率已經有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從已經相當普及的公路車功率,或是目前相對少見的登山車功率大盤,阿耕也在登山車上裝配了FSA MTB PowerBox,有效的提供了騎乘的數據參考,本次在挑戰當中的數據,當然也可以作為大家挑戰前的評估。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當中,就已經有和大家分享,總耗時12小時、騎乘時間將近9小時,包含距離、爬升、總做功量,光是這些數據或許看起來都不算太過「變態」!
總耗時 | 11h 56m |
移動時間 | 8h 57m |
總爬升 | 3721M |
總里程 | 110KM |
但若將功率數據放在一起,就可以發現對於騎士的負荷了!
平均功率(AP) | 124Watts |
標準化功率(NP) | 159Watts |
變動係數(VI) | 1.29 |
訓練壓力指數(TSS) | 282 |
光是從平均功率、標準化功率以及訓練壓力指數,或許和一般公路上的騎乘大同小異,但評估輸出穩定性的VI值,就可以發現和繞圈賽或是XC賽不相上下,在丹大林道前段除了連續爬坡之外,不時迎面而來的陡升搭配剛崩落的碎石,不時要以400~500Watts的輸出才能確保不落腳攻克。中後段的丘陵路線,真的是讓你想把功率降下來都困難。這一來一往的強度變化,就像在做間歇一般,雖然從帳面上來看可能就是一個長距離爬坡的消耗,但每一次的間歇都像把口袋裡的火柴燒光,這樣的消耗對於長距離有很大的挑戰,如果你正打算挑戰,適時下馬牽車也是一種聰明的策略!

以上是功率計提供的數據 功率計不能提供的...
有功率作為參考,至少大家還可以用公路騎乘時的數據來做一些比對,然而對於這樣的山路挑戰,最高溫度24度到最低的5度,更是考驗人體的應變,在配件攜帶的介紹中我們分享了服裝的選配,真的是一點都不可忽視,萬一飄起細雨,可能更顯得困難!

除了氣溫,隨著海拔爬升的氧氣濃度降低,也是一大挑戰,這部分若是沒有高山運動經驗,強烈建議先嘗試看看公路的大山爬坡,像是武嶺、塔塔加,了解自己對於高地、低氧環境的適應能力!
於此同時別忘了,將近七公斤的背包背在身上,這也是公路騎乘少有的體驗,使用避震車款也要注意避震器設定有因應這樣的器材配置調整。其實理想上把重量分擔到車輛,會減少肩頸、腰部負擔,但也務必事先練習,畢竟單車重量改變也會和平常的控車有所差異!
如果要把丹大和公路爬坡或哪一條路線相比擬...
別鬧了!路線不是這樣比較的,即便相同的長度、爬升、海拔或路面,不同環境及狀態所呈現的出來的難度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機車考照的直線七秒」和「高樓上的鋼索特技」,這不是僅僅用高度的倍數去計算。即便有數據輔助,然而心理的壓力、環境的變化、日光時間的追逐、疲勞過後的控車衰退,每個難度都是以平方的方式激增!
我們提供了這麼多的資訊,並不是鼓勵大家非要挑戰這麼困難的行程,而是希望提供更多參考依據,讓大家可以評估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的方式完成,對阿耕來說「單攻像是地獄,兩日才有人性,三日以上才能好好遊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