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任何的走線法都能做到跳線,不僅限於某些特定走線法。常見的跳線有兩種,一種是像戴資穎那樣,最下面兩條橫線往下移一個孔位。第二種是只有最後一條往下移。
Embed from Getty Images戴資穎的專用穿線師-戴爸也曾說過,這是當初學穿線時的老師傅教的。在我剛開始打球的時候,也的確有很多店家是這樣穿線,但隨著專業穿線的推廣,各品牌強調自己的走線方式,漸漸地在橫線下方做跳線的店家越來越少了。直到前幾年戴資穎的成績越打越好之後,這古早的跳線方式才又重新在球友之間討論起來。
相傳這種跳線方式,早期是由丹麥國家隊先廣為使用,後來其他國家隊也跟進使用。有些人或是一些新聞媒體,會因為戴資穎近幾年的成績而有一些穿鑿附會的說法,說跳線的用意在於甜區上移,或是讓甜區更加集中,有助於球速提升等等。
Embed from Getty Images我們都知道甜區主要是由框型決定,以及框內線段的實際張力而定。有比較詳細的分析,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所以利用跳線來改變甜區位置的說法,我個人是比較持保留態度。
------------
跳線有幾個比較實際的意義。
- 方便過線 縮短穿線時間
對於穿線師來說,跳線可以避開雙線孔的之字型過線,可以直接閃過這些線孔改穿下一孔,這也有助於穿線時間的縮短。不同走線法走的孔位會不同,這就可能衍伸出不同的跳線需求。但有沒有需要做跳線,就看穿線師的取捨了。
- 減少拍框壓力
另一個實際意義,我覺得更多的是來自於對拍框的保護,每種走線法或多或少都會有對某些孔位的壓力特別大的問題。以GOSEN基本法為例,在短線端的第9孔到第10孔的位置會同時有直線與橫線經過,這個孔位等於是比其他孔位多承受了一倍的壓力,再加上如果每次長短邊固定的話,長時間下來這個孔位的塌陷機率就會比其他孔位高很多。如果在這些孔位選擇跳線,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拍框壓力。 (見附圖)
這種同時有直線與橫線經過的孔位,在拍面上半部也會有,但這位置離甜區太近,做跳線處理的話,就會影響甜區打感了。所以在這個位置同樣要做到降低拍框壓力的話,有些人選擇的是做迴線作法,這之後再專門寫一篇來跟大家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