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3/02

拉美球員打美職一定要會英文? 《棒球男孩》給我的深刻省思:更多體諒就能化解嫌隙

為了在美國職棒體系任職,我必須要記住許多訓練選手時會用到的關鍵詞彙的西班牙文,以便與西語系的選手溝通,當時內心不免偶有一些不平的心態:「我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必須要把英文學好,為什麼現在要為了這些選手不會說英文,我還要必需學第三語言來迎合他們。」久而久之,這些刻板印象也造成了球隊隊職員或美國本土選手,與這些拉丁裔選手的嫌隙。

作者:keith0156

Wei-ping Yeh

語言與文化 對於曾在異鄉異文化生活的人
都會引起相當多的回憶與共鳴
記得90初在美國念大學 某次修通識課程的時候
剛剛好小組上面有兩個拿體育獎學金的學生
他們常常在分組討論上說一些體育獎學金的故事
那時候也感覺有點忿忿不平
事隔多年 想起來還是很有意思

fb - Knox Chef

好文好文

如果讓球迷票選他們心目中最喜歡的棒球電影,那麼我想《傳奇42號》(42)以及《魔球》(Moneyball)能夠得到大多數年輕球迷的青睞,而《百萬金臂》(Bull Durham)和《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則絕對是資深球迷中經典中的經典,又或者你喜歡喜劇小品,那麼你可能對《大聯盟》(Major League)這部電影情有獨鍾。

對我來說,上述這些作品絕對都可以排在很前面的位置,但是,有一部電影在我心目中的排名,絕對是夠資格跟上述這些作品一起名列前茅的:它是 2009 年在美國上映、名為《棒球男孩》(Sugar)的電影,講述了主角Miguel Santos(綽號Sugar)、一位來自多明尼加的棒球選手,在美國職棒奮鬥的過程。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部電影縱使獲得了影評不錯的評價,但似乎沒有得到很大的關注,我身邊許多熱愛棒球的朋友都沒有看過,甚至如果有不少球迷連聽都沒聽過我也不感到意外,畢竟連我自己在兩年前冷門時段的電影台看到它之前,我也完全沒有聽過這部電影。

不過,即使這部電影在票房表現上,遠不及前段提到的任何一部大作,我認為在劇情上這部電影毫不遜色,也絕對值得觀眾花時間細細品味。而最近西雅圖水手隊前執行長Kevin Mather的失言風波,則讓我又想起了這部電影帶給我的種種感觸。

當我一看到這部電影時,我就被電影裡所刻劃的場景所吸引,讓我有一種彷彿回到了當初在美國小聯盟任職時的感覺,特別因為我在小聯盟時期有許多時間待在訓練基地,而訓練基地或低階小聯盟的層級裡,拉丁美洲裔的選手比重又比較高,因此這部電影的主角有給我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甚至覺得他就是我帶過的選手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棒球男孩》的電影封面。 

不過熟悉歸熟悉,我對於與拉丁裔選手共事的經驗,整體來說並不能說特別愉快,文化的差異以及語言的隔閡,讓這些選手常常給人一種在訓練上過度浪漫以及不夠積極的感覺,而這樣的感覺絕對不只我有,因為在教練及隊職員間許多的討論中,懶惰,易怒,不好學這些負面的字眼,就常常被拿來形容這些選手。

甚至,我必須承認許多球團人員對於拉丁裔選手的部分看法,跟Kevin Mather是接近的,認為在美國打拼的國際選手具備英語能力,是理所當然。而那些英文說不好的選手,就因此被貼上了不夠認真甚至是頭腦不好的標籤。

上週因失言風波而辭職的前水手執行長 Kevin Mather。

我之前在中職英文轉播有聊過,為了在美國職棒體系任職,我必須要記住許多訓練選手時會用到的關鍵詞彙的西班牙文,以便與西語系的選手溝通,當時內心不免偶有一些不平的心態:「我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必須要把英文學好,為什麼現在要為了這些選手不會說英文,我還要必需學第三語言來迎合他們。」久而久之,這些刻板印象也造成了球隊隊職員或美國本土選手,與這些拉丁裔選手的嫌隙。

然而《棒球男孩》這部電影讓我對這些選手有了不同的體諒。除了球場上選手表現的高低起伏外,這部電影對於主角在場外為了適應不同文化的掙扎,也有許多深刻的描寫。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男主角每次放假固定會到一間快餐店吃早餐,然而因為他只會說吐司的英文,所以他每次都只點吐司,有一次他在英文課學到了蛋的英文,於是他鼓起勇氣跟服務生說他要吃蛋,不料卻因為他聽不懂服務生問他是要炒蛋,全熟蛋還是半熟蛋而作罷。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幕帶給我很大的省思,原來日常生活中對我們來說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這些選手除了在球場上我們看得到的地方,面臨著競爭的壓力,在場外我們看不到或者選擇忽視的地方,也是困難重重。對於美國本土的小聯盟選手來說,小聯盟的掙扎也許是追逐夢想的過程,但對於像 Sugar 這樣的選手來說,在小聯盟的每一天都是為了生存在戰鬥。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很真實。如我前段所說的,身為一位曾經在小聯盟任職的人員,這部電影當中有許多橋段,讓我可以產生連結,甚至可以讓我直接聯想到我真實參與的事件、或接觸到的人。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