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3/20

【運動傷害要去診所還是去醫院?怎麼挑適合自己的醫療人員?】

多數人在發生運動傷害時一定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我該去診所還是大醫院看診呢?」或是有「醫院的醫師是不是比較專業、資源比較多啊?」這樣的想法,然而「資源多」就一定等於「好的醫療品質」嗎?還是你也陷入了這樣的迷思呢...?

『我請別人幫我掛到XX醫院的號』

『診所的設備跟器材不夠好』

許多人對大醫院有迷思,覺得醫學中心、教學醫院等級的醫療品質就會比較好,自己過去在北部醫學中心跟診所都曾待過一段時間,這篇文章中沒有要探討究竟哪個比較好,因為「好的醫療品質」可以從很多面向去討論,包括能花在病患的時間、是否有足夠的器材、是否有優秀的醫療人員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醫療人員能花在一位病患的時間

當大多人都跑大醫院時,每個門診的病人量都相當大,假設門診從下午一點到五點,共有80個病患,每個病患分配到的時間只有三分鐘,這當中還包括要走進診間、走出診間的時間。我相信有神級的醫療人員,或許能在短短一兩分鐘就判斷出病患的問題,但這樣的人非常罕見,而且對自己的判斷能力過於有信心也不是好事,因為可能忽略了身體潛在的其他問題。我不敢保證花越多時間、越可以找出病患的主要問題或診斷,但詳細的檢查跟問診,肯定需要足夠的時間。

 

2. 是否有足夠的器材

這邊主要說運動醫學的部分,大多數人會接觸到的儀器包括一般物理治療儀器、X光、診斷型超音波、震波、注射等等,大醫院才有的可能是像核磁共振 (MRI)、手術室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進一步的檢查像是核磁共振、斷層掃描 (CT) 或者最後需要進行手術等必須在醫院進行,其他的檢查我覺得初步都是可以在診所做的,包括肌肉拉傷、韌帶扭傷、骨折等問題,所以,除非診所的醫療人員建議去醫學中心、大醫院等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不然診所的儀器對絕大多數人是足夠的。

另外,以運動醫學來說,個人覺得理學檢查、動作檢測、軟組織觸診等是最主要的,然後以影像學檢查為輔,原因是,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身體的不適跟影像學出現的異常不見得有關聯性』。例如,X光顯示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可能你目前是沒有疼痛的。

運動傷害檢查的比例分配
運動傷害檢查的比例分配:理學檢查是最重要的!
影像檢查有異常≠疼痛

 

請繼續往下閱讀

3. 醫療人員的水準、技術

這個我想是大家最好奇的,談到運動醫學、骨科、復健科的部分,無論是大醫院或診所都有能力好的醫療人員。其實在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員除了臨床能力,可能還要兼顧教學、研究等,診所大多主要為臨床工作,但這當中也並沒有說誰好誰壞。不過我心目中優秀的醫療人員,是具備以下條件:

  • 同理心
  • 開放的心態
  • 專業合作
  • 豐富的學識背景
  • 熟練的操作技術

一般民眾可能比較難去評斷學識背景、技術等等,但我個人覺得,找到一位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並且有跟你解釋目前的問題、如何處理、大約可能需要多久等等就可以了,都是先彼此信任,才能有好的效果,不管是物理治療師,還是醫師、教練等都是如此。

 

總結,可能因健保制度的便利,在花費差異較小的情況下,大家會傾向去大醫院就診,但就上述的因素,除非真的需要使用到核磁共振、斷層掃描或開刀等,我個人建議還是先從診所就好,但如果後續醫療人員有建議還是要去大醫院檢查,再轉過去就可以了。個人覺得還沒天亮就很多人在醫院門口排隊、代排黃牛的那種其實很辛苦,然後實際每個病患分配到看診的時間也少,我不確定這樣符不符合『好的醫療品質』。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療人員、教練、專業人士等。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粉絲專頁IGYoutube部落格

 

#hospital #clinic #injury #sportsinjury #quality #training #exercise #physicaltherapy #physicaltherapist #CSCS #醫院 #診所 #受傷 #醫療品質 #健保 #訓練 #運動傷害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