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體保可以保障你的升學,但沒人能保證你的未來,那該怎麼辦?」
上週我跟中華職棒大聯盟前秘書長馮勝賢(老邦)、校外體育系創辦人歐嘉竣、無界塾實驗教育老師與職人雜誌共同創辦人趙浩宏、耕我閒聊Podcaster越野跑選手阿耕一起開CLUBHOUSE房間討論這個標題,我開場說了這段話,但我們都知道,這次討論不是想得到答案,而是希望在聆聽選手、教練跟各行各業經驗分享中,可以彼此走的更近,有更多的理解。

在台灣,我們對運動員的想像常常止步於學生時期,出了社會,運動員的角色在職場上有沒有加分?我們說的運動員敢挑戰、越挫越勇的賽場精神,在職場上真的有反應出來嗎?而人數最多的體育一般生跟乙組球員,或許在學生時期有過失敗的經驗 (沒有拿到大專杯或全中運前八名),但是否因此讓他們對於未來更有焦慮感,生涯才更有方向而不茫然呢?
從CLUBHOUSE房間討論中,我針對生涯與出路的思考,整理出自己的聽到學到的3個啟發點,歡迎各位留言彼此討論。
重點一:年輕時不要將所有精力都投在一件事情上,好奇嘗試,小步修正,才能學會判讀真實世界的樣子
想像一個孩子,當她認為自己只要好好讀書,人生只有念書才是一切,不參加社團、拒絕所有的課後活動、拒絕交成績比自己差的朋友,拒絕看電視打電動,拒絕交男女朋友…當一個孩子將精力全部投注在讀書上時,如果沒有達到預期中的目標成績或學校,這孩子的人生該怎麼辦?他要如何面對一個失敗的自己?
如果一位小小的棒球選手,將他所有的精力都只花在打棒球這件事情上,認為站上職棒舞台才是一切,不參加社團與課外活動,不接受學校課後輔導,不認真念書,不培養第二專長或學習其他興趣技能,不與人社交…如果他遇到更強的對手,或是更競爭的環境而沒有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呢?那這位選手在這運動升學的系統中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年輕人都期待在25歲上下時,就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少走冤枉路。但其實這樣的想法真的是不切實際甚至沒有必要,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當你太看重年輕時的選擇,就會去避開那些還看不清楚價值甚至是看起來就太慢、太辛苦的選擇,而透過這樣的選擇讓讓自己「一帆風順」,但卻可能因此欠下許多技術債。
我始終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如果一個人在很年輕時,把全部的時間都埋在一件事情上,卻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東西沒有「試探」過,這樣其實很可惜。人生其實沒有所謂「關鍵反轉」的選擇,因為選擇是累積的過程,人生的改變,往往是數百個小選擇所累積成的,而不是一念之間定成敗,失敗也是過去錯誤的小決策所累積造成的,因此,生涯的試探不應該將雞蛋全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如何可以讓生涯有更多可能?張開眼睛觀察,小步嘗試周邊的新事物,試著將它與運動結合跟銜接,勇敢嘗試而不是說服自己待在單一舒適的地方,才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而在心態上,生涯試探不是考試,也不是花了心力跟時間後就保證考一百分,這樣想要全部都拿滿分的心態,會很容易孤注一擲,也會很容易沮喪而躊躇不前;其實,生涯試探比較像是在做家事,開始做之後,做得再差下次也一定知道要怎麼改進,但如果只是一直想,準備再久,沒做就是沒做,生涯也不會從此開始改變。
重點二:運動產業跟運動教育的距離太遙遠,抓住四個學習深化關鍵,成為跨領域運動員。
「運動產業的未來最基本的,就是要先啟發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感覺。」校外體育系創辦人歐嘉竣提出這個觀點讓大家討論,我也深有同感。在台灣,運動產業跟學校運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的距離太遙遠,如果學校沒教、家長無感,選手沒方向,出社會用不到,選手該怎麼辦?
好的教學引導是必須,但職業球隊可以有教練團跟行政人員幫你,學生運動員一整間學校只有一個教練,教練不是萬能,但選手自己能否抓住4個核心,幫助你跨到產業不求人。
林育呈
小時候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跟著大人的腳步走,雖然說大人看過的事情一定比小孩子多,但是不一定是適合的,可是卻有很多人被逼著走上那條路,難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自己拿手的不一定是最喜歡。
從以前到現在,說真的有時候不是我覺得練習很累,所以沒辦法讀書,唸書,而是有時候會有老師說,哦你是練體育的哦,會自然而然的給我特殊待遇,又或者是不管我在做什麼,如果我不主動問,好像就被放棄的感覺了,之後到了高中大家都不想讀書,就自然而然被環境影響了,覺得好像我們本來就不用讀書,只有練好體育就好。
教練的壓力也很大,所以會管很多,很多事不讓你做,只希望你的成績很好,因為政府就是看成績再給錢的,沒有成績就沒有錢,就會讓教練,只在乎成績,願意讓你嘗試的事情也就變少了,感覺台灣不管什麼事情都很看重成績,有成績才可以說話,才有錢等等的,有時候會覺得說,如果不看成績,而是有體育班的有專項隊的都發一點資金,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減少一點教練的壓力,還有稍微改變一點大家都只看成績而已,好像沒成績就不能繼續在體育項目裡了,就算有成績,但也因為教練希望他保持,所以不會讓她嘗試,畢業後他就也不知道要幹什麼了,除了練體育什麼都不會了,這樣就有點把體育限制住發展的感覺了。
有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上層做的不好,其實下層也有問題,可是有時候勇敢發聲的有會被針對,所以其實有時應該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底該發聲,還是不該呢?如果是我自己的話其實我曾經反駁過我們隊上的制度,因為我覺得不合邏輯,雖然有可能會被針對,或是怎樣的,但很慶幸我的同學都很支持我,所以我的意見很快就讓學長姊知道了,可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怎樣,但其實很多人不敢反駁上層,不知道我出社會後會不會被同化,變得什麼話都不敢說的膽小鬼,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看到了上層的錯誤是說出來好還是不好呢,如果是我我是願意聽比我小的話啦,因為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時候即便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其他人都與我為敵,我也會堅信我是對的,我最喜歡這種時候了,當最後我是對的,大家都會露出一種失敗的表情,我就覺得哈哈再不相信我啊。
曾荃鈺
我只能說你真的想法很特別,也真的很皮~~~但很多東西是可以挑戰的,就很像很多目標是可以重新設定,困難是可以推翻的一樣!!!!
忠於自己,但也不是成為自己討厭人的樣子,這中間的拿捏,或許就是成熟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