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3/22

體保生的出路有保障嗎?體育一般生跟乙組球員的未來在哪?3重點5面向,跨領域CLUBHOUSE來開房

當學體育沒辦法保障你的未來時,生涯出路該怎麼辦?跟所有技職或是專業工作者一樣,年輕時不要將所有精力都投在一件事情上,好奇嘗試,小步修正;抓住四個學習深化關鍵,成為跨領域斜槓運動員;打破自己,建立關係,從頭累積,生涯的試探需要時間,而現在體育圈需要的正是社會影響力,跟帶給體育產業更多的意義感,體育人的出路才會有保障。

作者:曾荃鈺

林育呈

小時候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跟著大人的腳步走,雖然說大人看過的事情一定比小孩子多,但是不一定是適合的,可是卻有很多人被逼著走上那條路,難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自己拿手的不一定是最喜歡。
從以前到現在,說真的有時候不是我覺得練習很累,所以沒辦法讀書,唸書,而是有時候會有老師說,哦你是練體育的哦,會自然而然的給我特殊待遇,又或者是不管我在做什麼,如果我不主動問,好像就被放棄的感覺了,之後到了高中大家都不想讀書,就自然而然被環境影響了,覺得好像我們本來就不用讀書,只有練好體育就好。
教練的壓力也很大,所以會管很多,很多事不讓你做,只希望你的成績很好,因為政府就是看成績再給錢的,沒有成績就沒有錢,就會讓教練,只在乎成績,願意讓你嘗試的事情也就變少了,感覺台灣不管什麼事情都很看重成績,有成績才可以說話,才有錢等等的,有時候會覺得說,如果不看成績,而是有體育班的有專項隊的都發一點資金,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減少一點教練的壓力,還有稍微改變一點大家都只看成績而已,好像沒成績就不能繼續在體育項目裡了,就算有成績,但也因為教練希望他保持,所以不會讓她嘗試,畢業後他就也不知道要幹什麼了,除了練體育什麼都不會了,這樣就有點把體育限制住發展的感覺了。
有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上層做的不好,其實下層也有問題,可是有時候勇敢發聲的有會被針對,所以其實有時應該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底該發聲,還是不該呢?如果是我自己的話其實我曾經反駁過我們隊上的制度,因為我覺得不合邏輯,雖然有可能會被針對,或是怎樣的,但很慶幸我的同學都很支持我,所以我的意見很快就讓學長姊知道了,可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怎樣,但其實很多人不敢反駁上層,不知道我出社會後會不會被同化,變得什麼話都不敢說的膽小鬼,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看到了上層的錯誤是說出來好還是不好呢,如果是我我是願意聽比我小的話啦,因為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時候即便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其他人都與我為敵,我也會堅信我是對的,我最喜歡這種時候了,當最後我是對的,大家都會露出一種失敗的表情,我就覺得哈哈再不相信我啊。

曾荃鈺

我只能說你真的想法很特別,也真的很皮~~~但很多東西是可以挑戰的,就很像很多目標是可以重新設定,困難是可以推翻的一樣!!!!
忠於自己,但也不是成為自己討厭人的樣子,這中間的拿捏,或許就是成熟的表現了!

抓住四個深化學習的關鍵:深刻洞見、行動原則、價值取捨、機會連結

請你回想自己,從國小一直到大學的學習,到底在學校裡,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當然你很可能會說,基本注音符號ㄅㄆㄇ跟英文abc拼音是很重要的基礎,但我指的是,如果認真思考,學什麼讓你到現在都覺得值得?什麼樣的學習才能讓你在未來進入社會時能變得有用呢?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不僅是我很在乎的問題,也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David Perkins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書中強調的學習目的。What worth learning? 書中強調,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是「對生活有價值的(lifeworthy)、自己感興趣的、並關注於未來的知識。」但如何判斷這些知識是對生活有價值或是關於未來的呢?David Perkins 教授建議:「從興趣入手,但不要急躁。」我覺得是非常具有操作性,也關鍵的建議。

David Perkins 教授量身打造的一套他自己理解世界的體系,他稱之為全局性的理解(big understanding),從四個方向深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跟學習:

  1. 深刻洞見:將學到的知識賦予情境,善用比喻,透視現象看見本質,轉化成理解這個世界運作機制的見解。
  2. 行動原則:讓這個知識所學,對我們將來的行動具有指導的意義。
  3. 價值取捨:思考這個知識的適用範圍,連結社會規範,倫理道德與個人的價值觀。
  4. 機會連結:思考這個知識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是否有新的機會跟場合運用的可能性。

我個人很喜歡 David Perkins 教授的觀點,從他的觀點來理解體育就可以發現,傳統競技運動重視成績跟金牌的迷思,因為成績的排名只是相對值,並且每年200多面全中運金牌累積至今,金牌背後的質量有多少?又有多少人在乎呢?

其次是David Perkins 教授非常重視「知識轉化」,也就是不能只是了得到知識,而是要轉化應用在行動、價值觀或是未來上,而且不能只有專業知識,還要有軟性知識可以跟生活連結在一起;運動員的專業能力跟每天的晨操體能訓練,難道只能用在運動場上嗎?有沒有哪些運動員身上的東西可以轉化遷移到職場、生活上的呢?愈是可以遷移的東西,愈是在現代有價值。(跟現在在推行的素養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這個觀點回頭來看,運動產業為什麼會跟運動教育距離太遠呢?因為教育我們重視的依然是知識跟成績表現,但產業要的是生活化的應用、行動原則,甚至現在許多運動創業的計畫等等,都是希望運動員可以開啟更多元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每個運動員都是有價值的,只是你有沒有照到自己可以轉化遷移的關鍵點,開啟對生活的感知,對生活有好奇心,才有可能找到有興趣的主題跟方向,往未來持續延伸,每個選手都可以成為跨領域的運動員。

重點三:不要一開始就談誰的責任,真的在乎運動員,換位思考建立關係後,才能賦予選手責任感

「這是誰的責任?」「誰來負責?」這些話語,是每當運動產業出狀況時,大家最愛拿出來討論的,吵著吵著,因著選舉有了體改,因著賽會而有了補助,但這件事情又能維持多久呢?換個角度來看,體育評論中也常聽大家說,運動員的出路要五方面的平衡,家長、教練、選手、學校、政府都有責任,每個人都要多聆聽對方的觀點,但是會有觀點就是因為有不同的立場,當看事情的角度各不同,又各有立場時,又是誰的責任?

我想,關於學生運動員的出路,五個面向各有各自的聲音,例如: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家長說:如果孩子短期內有興趣,運動又可以幫助失學的孩子找到學習的熱忱,那就可以練,但未來還是要找個穩定的工作做才是,運動無法做一輩子。
  • 教練說:當教練要管選手的訓練課表、出缺勤、生活規範、帶隊比賽,如果還要管課業、營養健康、男女感情、生涯規劃,除了負擔太大,角色也會混亂,全校一隊只有教練一位,該怎麼辦?
  • 選手說:我也想要改變,我也不想要讓任何人失望呀!但我現在不知道為什麼成績沒有起來,越往上層級競技難度越高,但要換跑道找興趣也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更不知道現在思考來不來得及。我沒有人可以詢問,上課有時候剛練完好累又聽不懂,我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 學校說:我們對每個選手都有盡到責任跟義務,也都有安排老師課輔,有請教練協助,我們努力做好升學得安排,如果真的不行就留級無法畢業或是要另覓升學管道,我們最多能夠協助就是選手這短暫得3到4年,關鍵還是要靠選手自己努力呀!
  • 政府說:關於生涯規劃我們都有在做,我們也開設很多關於運動產業人才的培訓、運動創業、甚至對好表現得運動員獎金提升,也有各種運動培訓計畫了!當然每年執行上,我們也都有聽取不同專家意見修正,我們相當重視,也會逐步修正改進。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