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3/22

體保生的出路有保障嗎?體育一般生跟乙組球員的未來在哪?3重點5面向,跨領域CLUBHOUSE來開房

當學體育沒辦法保障你的未來時,生涯出路該怎麼辦?跟所有技職或是專業工作者一樣,年輕時不要將所有精力都投在一件事情上,好奇嘗試,小步修正;抓住四個學習深化關鍵,成為跨領域斜槓運動員;打破自己,建立關係,從頭累積,生涯的試探需要時間,而現在體育圈需要的正是社會影響力,跟帶給體育產業更多的意義感,體育人的出路才會有保障。

作者:曾荃鈺

林育呈

小時候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是跟著大人的腳步走,雖然說大人看過的事情一定比小孩子多,但是不一定是適合的,可是卻有很多人被逼著走上那條路,難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自己拿手的不一定是最喜歡。
從以前到現在,說真的有時候不是我覺得練習很累,所以沒辦法讀書,唸書,而是有時候會有老師說,哦你是練體育的哦,會自然而然的給我特殊待遇,又或者是不管我在做什麼,如果我不主動問,好像就被放棄的感覺了,之後到了高中大家都不想讀書,就自然而然被環境影響了,覺得好像我們本來就不用讀書,只有練好體育就好。
教練的壓力也很大,所以會管很多,很多事不讓你做,只希望你的成績很好,因為政府就是看成績再給錢的,沒有成績就沒有錢,就會讓教練,只在乎成績,願意讓你嘗試的事情也就變少了,感覺台灣不管什麼事情都很看重成績,有成績才可以說話,才有錢等等的,有時候會覺得說,如果不看成績,而是有體育班的有專項隊的都發一點資金,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減少一點教練的壓力,還有稍微改變一點大家都只看成績而已,好像沒成績就不能繼續在體育項目裡了,就算有成績,但也因為教練希望他保持,所以不會讓她嘗試,畢業後他就也不知道要幹什麼了,除了練體育什麼都不會了,這樣就有點把體育限制住發展的感覺了。
有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上層做的不好,其實下層也有問題,可是有時候勇敢發聲的有會被針對,所以其實有時應該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底該發聲,還是不該呢?如果是我自己的話其實我曾經反駁過我們隊上的制度,因為我覺得不合邏輯,雖然有可能會被針對,或是怎樣的,但很慶幸我的同學都很支持我,所以我的意見很快就讓學長姊知道了,可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怎樣,但其實很多人不敢反駁上層,不知道我出社會後會不會被同化,變得什麼話都不敢說的膽小鬼,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看到了上層的錯誤是說出來好還是不好呢,如果是我我是願意聽比我小的話啦,因為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時候即便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其他人都與我為敵,我也會堅信我是對的,我最喜歡這種時候了,當最後我是對的,大家都會露出一種失敗的表情,我就覺得哈哈再不相信我啊。

曾荃鈺

我只能說你真的想法很特別,也真的很皮~~~但很多東西是可以挑戰的,就很像很多目標是可以重新設定,困難是可以推翻的一樣!!!!
忠於自己,但也不是成為自己討厭人的樣子,這中間的拿捏,或許就是成熟的表現了!

每一個聲音都有他們的努力,也各有其難處,但在聆聽許多選手、教練的建議後,讓我突然想到,與其談責任,或許在建立責任感跟要求這五方面角色要回饋體育圈之前,暫停一下,思考我們想要帶給運動員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給大家一點時間,從關係著手,才有機會看見我們渴望的那個改變。

別一開始就要求對方做什麼,暫停一下,從關係著手,建立彼此的核心價值,因為改變需要時間

當我們說:「這是誰的責任?」「誰來負責?」時,我們是站在彼此的對立面,但如果我們可以先暫時放下彼此的成見,從關係跟理解開始,找到共同相信的核心價值,建立彼此的價值認同,改變才有機會發生。

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家長來說,只有運動員的形象提升,運動員的周邊產業建立起來,家長才會放心讓孩子們運動,但選手們自己也要顧好形象,透過出版、形象露出、演講等方式,累積運動員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價值,家長才有逐步相信的可能。
  2. 教練來說,如果什麼都丟給教練,教練變成跟選手父母親一樣,教練的角色混淆也服務太廣,有沒有機會讓專業分流,我們聆聽教練的心聲,將分工的資格寫清楚,讓內部協調人力或是外部調動資源協助教練,有多方資源的挹注,教練才會看見這件事情的可能性。
  3. 選手來說,他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人成為楷模跟榜樣,學長姐的力量跟故事見證,會是小選手們的指標;讓過來人的學長姐們回母校分享經驗,甚至線上的方式一對一對談解惑,互相幫助釐清生涯,有機會走過難關。
  4. 學校來說,國高中體育雖是升學的管道,但有沒有機會也讓學生理解真實世界,接觸生涯規劃議題,提早構思對於體育表現較佳且全心投入訓練的學生運動員來說可以更篤定,而對於搖擺中的學生運動員又可以思考自己的可能性;而大學的運動員一定要同步在學生時期培養第二專長跟轉化知識成為行動跟生活應用能力,學校亦可透過職涯試探協助運動員找到多元可能。
  5. 政府來說,執行落差一直是政府的痛,但政府角色是個關鍵的連結者,只要願意聆聽選手跟幫助對象真實的心聲,縱使每次活動,每個廠商帶著不同的目的前來,但政府的串聯角色如果可以做好,選手跟教練依然可以有所助益。像是創造運動員的徵才博覽會,或是安排運動產業與選手的體驗活動等,只要不著急,給體育圈一些時間改變,才不會讓改變流於數字形式,降低彼此的信任度,也就把彼此的關係推遠了。

總結:培養更多有影響力的體育人,帶給體育產業更多的意義感,體育人的出路才能有保障

最後總結一下,我認為體育人的出路要有保障,我覺得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影響力要夠大,另外一個是要為盡可能多的人創造意義感。

什麼是影響力呢?我非常喜歡我的線上課程寫作老師鋒哥的定義,他認為社會責任跟影響力有密切的相關性。有一種影響力是自己累積了別人奪不走的金錢或地位,因而掌握權力能顯著的影響他人,像是川普和金正恩,他們的影響力的確就帶有社會責任,遺憾的是這種人通常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社會責任,因為奪不走,所以他們可以享受影響力但是不去負責任。

另一種影響力,是當我們把自己的信仰或是熱情寄託在某人身上時,導致這個人有影響力,像是我們追星或是follow網紅一樣,網紅以為自己很紅,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容易消失的影響力,因為這樣的影響力沒有帶著社會責任,而且真正的社會責任來自於給予影響力的那些粉絲。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認為自己買一張電影票、出席一場活動或是臉書上按個讚沒有什麼,其實就是給予你所關注的對象影響力,而當那個人表現不如預期或是不如己意,就開始認為那個人忽略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但是其實真正的社會責任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你看到爛媒體,問題不只是爛媒體,而是看爛新聞的每一個人自己沒有媒體識讀的基本能力。你看到爛老闆,問題不只是爛老闆,而是在這個社會上求職的每一個人自己有沒有努力去跟政府爭取讓自己更有本錢跟老闆談判的籌碼而不只是想要求政府保護。你看到爛教育,問題不只是教育,而是當你是學生的時候有沒有即使自己很迷惘也繼續濫用資源躲在校園爽而不是善用資源找出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