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4/15

《疫情副作用:新冠肺炎下的職業棒球》─ 自媒體百家爭鳴 體育創作的社會責任

從事體育創作的責任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闡揚運動的光明面,無論運動類別是中華職棒、NBA、MLB、日本職棒還是台灣籃球,任何運動項目都好,創作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傳達運動文化的美好、提供進步的解答」。

疫情副作用:新冠肺炎下的職業棒球

卓子傑 著 / 釀出版 出版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節錄自本書 p.151-157)

自媒體百家爭鳴 體育創作的社會責任

中華職棒在2020年上半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提供海外球迷雙語轉播服務的初期,曾單周內吸引近500萬國外球迷的收視。

作為全球唯一開打的職業棒球時,高關注度雖然沒有反應在轉播權利金收益上,但卻殷實了媒體績效與中職相關創作者的流量數據;以《運動視界》網站為例,2020年中華職棒題材的瀏覽數相較往年高標成長86%、數據績效不但遠超大聯盟與日本職棒兩聯盟的總和,還超越以往在台灣運動收視人口最高的NBA;嗅到商機的專欄作者和網路YouTuber(影音部落客),在高點閱率誘因下紛紛捨棄以往著力耕耘的運動項目,轉往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中職題材創作(包含專欄、影音、廣播和談話性節目),一時間百家爭鳴,好不熱鬧;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素質參差以及創作素材取得的正當性問題。

運動創作者的責任到底是什麼?從事運動行銷和體育媒體業邁入第12年,每年我依然不斷思考這個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社群發展普及後,自媒體發聲渠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資訊不再只是由傳統媒體如電視、電台、報章雜誌單方面灌輸給閱聽人,而是閱聽人自己對特殊事件和即時新聞有意見,都能隨時透過自媒體發表高見。

愈是動盪不安的外在環境,愈容易激發最深刻的思想價值,戰國先秦諸子的論點數千年來依然是中國思想史的精華奧義,讓後世思想家難以超越;21世紀社群媒體的百家爭鳴是一件好事,對體育創作也是,有人創作、有人關注、有人討論,對體育發展來說是良性循環。

所有創作者不言而喻的共識是:「不怕讚、不怕幹,就怕沒人看!」作品無論是得到正、反面評價,被讚揚、認同或批判、指責,無論如何總是有激起漣漪,喚起大眾對相關議題關注,創作者最怕的是發表作品後如泥牛入海、乏人問津。

在將點閱率轉化為營收的平台機制廣泛運行後,專欄作家、網路紅人吸睛、吸金,各憑本事,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多人只想到「讓閱聽人有反應」,卻常常忽略應該要得到「好評大於惡評」的結果,在瀏覽數字掛帥的如今,蹭熱度文本激增,內容專向爭議事件靠攏,劍走偏鋒的現象屢見不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台灣的職業球隊、記者、作家、運動行銷、廣告公司和設計公司中,不乏許多對國內外職業運動營運行銷、商務模式、勞資協商、歷史文化、隊史紀錄及典章制度沿革有深刻了解的高人,他們將自己多年的學養與觀察融入創作之中,化作新聞、專欄、圖像、影音和商品設計;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將職業運動的美好傳達給閱聽人。

(圖片提供:何俊輝)

近年在協助新媒體和運動行銷公司審核新人作品時,常常可見許多挖掘了好題材,可惜對文化制度缺乏深刻了解而搔不到癢處、或因語文闡述能力不佳,無法將好議題具體落實為好成品;礙於創作技巧不足以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所以曲高和寡,閱聽市場不買帳,最後有深邃文化價值的作品愈來愈少,取而代之是大量迎合網路風向、靠爭議事件不著邊際的謗議橫流者。

2020年此狀況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有很多網路創作者見獵心喜,眼見中華職棒有爆量的點閱潛能故將重心轉移此處,但卻沒有真正能切中要害的評析眼光,也沒有實際與球員、球界工作者的實際互動經歷,那要如何才能無中生有搶到高流量?

漸漸他們發現似乎迎合網路風向,質疑、批評台灣職業運動和球隊就會吸引眾多網友跟著點閱奚落,於是創作題材愈來愈朝爭議事件靠攏,例如2016年義大犀牛葉君璋總教練故意保送蔣智賢事件、以及2020年的本壘波西條款事件中,都產生了大量除了批判、攻訐外對環境進步和實質改革毫無價值的作品;內容低落還屬其次,最糟糕的是創作時不告而取,攫取他人研究成果做為己用,剽竊數據、抄襲文字、盜用圖片和版權影片於作品中據為己用以之營利,2020年中華職棒關注度最高的時候,偷盜他人版權物做出內容於環境毫無助益的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中職高關注度下難以遏止的亂象,令人喟嘆。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