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6/06

【張尤金專欄】樂天桃猿投手蘇俊璋—美國專家驚詫的「大叉」握法,肩膀高度墜地的狂野指叉

1980年代,大聯盟形容指叉球「開始下墜時,就像從桌子上掉下來這麼誇張」。如今指叉球在大聯盟日漸式微,但樂天桃猿投手蘇俊璋大幅度岔開的指叉握法,以及從肩膀高度急速墜跌的狂野指叉球,如何讓美國棒球專家驚詫?

作者:張尤金

說到指叉球,我常想到「大郭」郭源治的小故事。華興中學時期的大郭,練投指叉球時因為無法以食中兩指緊緊夾球,因此他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將球叉在兩指之間,每晚綁住固定後入睡,讓手指習慣叉住球的感覺。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指叉球初學者或許都有如大郭一般挫折的經驗,因為你必須極力撐開投球的食中二指,用兩指夾球之後丟出手,難度很高。要就是球該離手的瞬間還夾在指縫,不然就是控球力全失,即便投進好球帶也是球速慢、進壘點偏高。

尤其指叉球系又分「指叉球(forkball)」與「快速指叉球(splitter)」,前者在國內又稱「大叉」,下墜幅度較後者更大、球速更慢。大聯盟的經驗認為,當投球的食中二指岔開幅度愈大,對手肘的壓力也愈大。天使總教練Joe Maddon說:

「當投手的食中二指因為投指叉球而岔開,因為投球時無法感受到球體的阻力,故而對手肘造成壓力,進而受傷。」

投手教練Rick Anderson也說:

「食中二指岔開幅度愈大,對手肘的壓力也愈大。」

這就是指叉球在大聯盟逐漸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也因此,當去(2020)年COVID-19疫情肆虐美、日、韓等國,中華職棒有一段時間成為全世界唯一開打的職棒聯盟之際,部分大聯盟專家轉而關注中職,對指叉球的握法與超狂的下墜幅度感到驚艷: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如上述Twitter貼文所示,《Baseball Prospectus》作家Lucas Apostoleris對樂天桃猿中繼投手蘇俊璋球出手當下食中二指岔開的幅度嘖嘖稱奇,還特別將影片停格,聚焦說明。

當然,指叉球的魔力不只如此,上面影片中蘇俊璋面對右打者用慢速下墜的指叉球搶到好球數,換成左打者時,又能以外角斜向位移吊到打者追打壞球。換言之,指叉球不是外行球迷設想投不進好球帶、甚至本壘板前挖地瓜、只能騙打者追打的壞球,相對地,控制得宜的指叉球可以搶好球數(但必須嚴防球速慢、轉速慢、進壘點高而被打者狙擊的風險),還可以隨食指或中指施力的不同,控制球往內角或外角下墜。

再由於指叉球與速球的投球動作幾乎相同,對於打者能產生混淆的效果。Apostoleris下面這則貼文剪接蘇俊璋單局3次三振的投球片段,凸顯速球與指叉球的交叉運用。去年8月發文當時蘇俊璋投了36局,三振/四壞比高達8.0,聯盟第一,也讓Apostoleris感到驚奇:

蘇俊璋指叉球的一大魅力,在於驚人的垂直下墜幅度。如下面影片所示,球離手看似在打者肩膀高度,進到捕手手套時已經接近地面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壘角度犀利的速球搭配指叉球,打者很難忍住不打,也難以招架:

出身嘉義的蘇俊璋高一之前擔任捕手,在南英商工期間改練投手還擔任隊長,就讀文化大學之後陸續入選第6屆世界大學棒球錦標賽、第2屆U23世界盃、第17屆荷蘭港口盃中華代表隊。從大一開始扛終結者,總教練廖敏雄形容蘇俊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