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DeMar DeRozan 陳述自己長期與憂鬱症奮鬥震驚體壇、Kevin Love 勇敢談論自己罹患恐慌症的經歷,到近期 大坂直美 因為憂鬱與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軒然大波,似乎在揭示著體育界對於選手的心理層面問題的不夠重視。
然而,這樣的不重視並非無跡可尋。依我個人的看法,忽視心理問題的現況其實肇因於整個社會面對面對精神疾病的態度,使得可能的罹患者不敢向身邊的人傾訴自己所面臨的難關;為了避免被貼上標籤或是得到來自眾人的負面眼光,選擇隱忍或獨自面對而不願意尋求治療。
當然,我無法改變體育界的現況,畢竟在這資訊與媒體極度發達的時代,鎂光燈時時刻刻都壟罩著體育選手,驟增的壓力如一道無解題、更像一個無限迴圈,永遠縈繞於體育選手身旁。
可是,縱使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不代表我們應該放任自己去忽視這樣的議題。反之,我們應該要以開放的態度去試圖理解心理疾病;我們不必成為專家,但至少可以對於心理疾病有正確的認知,並停止錯誤的謠言繼續散播。
的確,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一個人的改變與正確認知看似微不足道;可是,江海也是由涓滴細流匯聚而成。秉持著一傳十、十傳百的精神,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比想像中的還有影響力。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不只是在閱讀一篇文章,而是在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友愛、更進步!
我們準備進入今天的主題 ── 「談精神疾病與憂鬱症的汙名化」。
聲明:我並非醫學方面的專家,醫學知識量與該方面的專業人士有天壤之別。因此,即便我盡可能地查證並保持文章的正確性,如果文章中還是有內容上的錯誤或可討論之處,請讀者不嗇告知與指教。在此附上我的參考資料。
- 「精神疾患」可怕還是「污名化」可怕? 陳怡達 社會工作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2012年年會主題 邁向未來:社會福利、法律與精神醫學 台灣精神醫學會、周煌智 醫師、黃敏偉 醫師
- 如果是精神病污名化,那不可以沒關係 張皓涵 臨床心理師
- 精神病的誤解與事實 香港心理衛生會、心理醫學專科 陳家倫醫師、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AEMIHK)
- 精神病患的人性化治療:兼談精神病患的去污名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 許豪沖醫師
- 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與歧視 大家卻渾然不覺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 張志誠醫師
- youtube 短片: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淺談憂鬱症原因與治療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臺大醫院小兒科 吳其穎醫師
“ It came out of nowhere. I’d never had one before. I didn’t even know if they were real. But it was real — as real as a broken hand or a sprained ankle. Since that day,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the way I think about my mental health has changed. ”── Kevin Love
“ For 29 years, I thought about mental health as someone else’s problem. Sure, I knew on some level that some people benefited from asking for help or opening up. I just never thought it was for me. To me, it was form of weakness that could derail my success in sports or make me seem weird or different.”── Kevin Love
“ This depression get the best of me...”── DeMar DeRozan
“ Being depressed is exhausting. … It takes all of your strength and willpower just to exist, just to keep on going. Battling depression, battling anxiety, battling any mental health disorder … it’s all just so unbelievably exhausting.”── Kevin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