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大聯盟裁判Joe West在不同的兩個系列賽中,都要求投手換掉沾有不明物質的帽子。同時間在小聯盟,有包含鄧愷威在內共四名的投手,因在比賽中使用外來物質遭驅逐出場。當時我便認為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大聯盟官方為了展現他們重視該問題所做出的宣示動作。
大聯盟這些動作成功地引發了許多媒體的關注以及球迷的討論,網路上開始出現許多指控投手作弊的文章以及影片,甚至許多野手也紛紛發表自己對於此事件的看法。目前看來,這些關注對於投手的確起了嚇阻的作用,許多投手都被發現,他們的投球轉速在最近的出賽顯著下降。

一直以來就被認為是此事件的看板人物的Gerrit Cole與Trevor Bauer,更因為在被媒體問到相關問題時,回答曖昧不明而成為了眾矢之的。然而我認為,在此事件中,去針對任何一位或幾位特定選手都是不公平的。最應該被檢討的,絕對是長期漠視此問題,甚至到今天都還沒有在檯面上提出任何實質解決辦法,反而藉由放風聲讓媒體、球迷獵巫,球員間互相猜忌的大聯盟官方。
自古以來,只要有競爭,就會有無所不用其極想要取得優勢的人的存在。在這個時候,有個公正的第三方,來制定並執行規則以確保競爭的公平性就非常的重要。可惜的是,從類固醇事件到最近的外來物質事件,過了這麼多年之後,我們看到大聯盟官方卻是幾乎如出一轍的應對方式。雖然最後問題都得以解決,但卻重挫了棒球運動的形象。
棒球運動早期對於重量訓練的了解並不多,因此球員使用能夠提升肌肉量及肌力的藥物,在當時並不常見。一直到了90年代運動家隊的Jose Canseco以及Mark McGwire——這兩位身材如健美先生的砲手——的崛起,才讓棒球選手開始重視重量訓練。而伴隨著重訓風氣一起進入棒球圈的,就是如類固醇這類能夠提升肌力的藥物。
在聯盟對於類固醇沒有罰則的狀況下,越來越多的選手在競爭的壓力之下,選擇使用類固醇。在那個時期,許多選手在打擊成績上也有了突破性的進步。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1998年McGwire與Sosa的全壘打追逐戰,以及Barry Bonds取代Hank Aaron成為美國職棒史上打出最多全壘打的選手的過程。這些球場上的表現固然讓球迷感到熱血奔騰,但對於選手使用非法藥物的質疑聲浪,也越來越大了。
面對旗下選手使用類固醇氾濫的情形,大聯盟官方可能一方面受到來自球員工會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嘗到了靠著這些選手優異表現所吸引來的人氣的甜頭,在這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太積極的作為。
最後一直到了2005年,才因為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以及國會議員的介入,大聯盟官方與球員工會才同意了將使用類固醇等禁藥的罰則明確地列入聯盟規章裡。但是已經為時已晚,80年代末期到2000年中期這段時間,在棒球歷史上將永遠被記載成「類固醇世代」。
而McGwire在國會上狼狽地閃躲議員的問題,以及金鶯隊強打Rafael Palmeiro信誓旦旦地在國會上否認他曾經使用禁藥,卻在不久後被驗出陽性。這些負面的印象,將永遠深深地烙印在資深棒球迷的心底。

把時間拉回到最近,不少人都把類固醇世代與這次的事件做比較,事實上這兩個事件在很多地方的確有相似之處。
就如同重視重量訓練開啟了類固醇世代一樣,新觀念的導入,讓投手開始意識到轉速與投球表現的正關聯性,而使用黏性物質便成了投手提升轉速的捷徑。而這股風氣也如同當初類固醇世代一樣,在聯盟有意無意的忽視下蔓延開來,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此之外,這兩個事件的看板人物在際遇上也有相似的地方。Gerrit Cole在面對媒體提問時閃躲的回答,讓我聯想到了當年在國會上的McGwire。而試圖想讓官方正視此問題未果,最後為了與其他投手競爭而也疑似使用黏性物質的Trevor Bauer,則讓我聯想到當初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打得比McGwire與Sosa還要好,而選擇用藥的Barry Bonds。
荒野裡的一隻雞
認同
良性競爭是好的
惡性競爭需要靠聯盟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