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球探和棒球科技: 如何評估打者打擊能力Hit Tool
這是我的對於如何實務使用數據,衍生決策系列的第三篇。前兩篇主要在探討投手
球路旋轉、轉軸,共軌效應的下一步 —旋轉鏡像Spin Mirroring
是運氣,還是投手有能力可以控制BABIP?
這一篇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一下打者。在這個棒球科技普及的年代,有很多方法可以測量打擊數據。Rapsodo可以追蹤擊球出去的的品質,裝在棒尾的追蹤器Blast可以追蹤球棒的移動。但是在談論這些進階數據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傳統的球探評級,以及一些成績數據的應用。
在球探評估中,我們對於野手的評估有以下幾點: Hit打擊、Power力量、Run跑壘、Arm臂力、Field守備。在攻擊的部分Power Tool力量似乎很好理解,並可以分為Raw Power(力量潛力) 和Game Power(實戰力量)。Raw Power 通常都是看最遠的擊球能打多遠,無論是在練習或是比賽中都可,也許也可以從最快擊球初速(max EV)來看。
Game power基本上我們從數據端可以透過HR/FB (全壘打佔飛球比例)來看,也可以看他的強勁擊球比例、平均擊球初速等透過追蹤設備的數據。不同的聯盟用球可能會影響球員擊出的長打/全壘打比例,不過從球探的眼光來說,或許這個影響並不會那麼大。就我曾問過的球探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打到球時候的衝擊(impact),他打出去的球是像子彈一樣射出去,還是只是個剛好飛過的飛球。舉個我曾經看過的例子 2019年十二強美國對的第一棒Mark Payton,當年升上3A時突然打了30轟。不過身高僅有173,整個小聯盟生涯的Power評價一直都是在30-35左右。他很能打,打出很多強勁的球,但那大多只是二壘安打的力量,比起Joey Gallo那種幾乎是直接射上月球的全壘打還是有明顯的差別。
(左邊是現在紅人隊的Mark Payton於2019年十二強時 右邊是遊騎兵隊的Joey Gallo)
然而說到打擊 Hit Tool 反而像是個神祕的話題。大家都同意這可能是野手評估最重要的一環,然而這可能也是最複雜,有最多元素需要考量的。從球探或情蒐的角度,在短期間看個四五場基本上就有足夠資訊了。無論是他的優缺點,或是機制問題都會有基本的資訊,再多看幾場幾個打席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不如過一陣子後再來回顧一下,到時再看幾場。評估上比起某個時刻的大量打數,反而是長期的歷程記錄比較重要。
如果你問球探再看什麼,大概不會偏離以下幾點:
1. 基本的運動能力,流暢性
2. 揮棒速度
3. 球棒控制能力
4. 本壘板紀律/攻擊策略及應變能力
如果是情蒐的話,可能還會多出5. 冷熱區,及6. 攻擊缺點和一些比較偏7. 攻擊心態的部分。比賽中,有時也會看打者在打擊時是不是comfortable,他表現的自不自在,是不是能隨比賽掌控自己的節奏。像是有些打者就容易被比賽節奏牽著走開始猜球或是追打。
說來如果能在以上幾點為打者做一些評論,基本上已經能為評估球員畫出個雛形。就情蒐的角度也許這樣就可以寫出應戰策略。但對球探來說困難的點就在於,你要怎麼在不同球員間比較出誰什麼比較好。
可以談論的還有很多比如說選手本身的力量Strength,跟bat speed和power皆有相關,所以他既是Hit也是Power tool的重點。揮棒軌跡、打者形態,蓄力和下半身轉動這些幾乎都是連結在一起的,可以從整體的型從一而論。另外還有球棒控制能力是否輕鬆,能否應變不同的球種位置? 有些打者會看到軌跡比較長,出棒的感覺比較僵硬。這種打者通常每次揮棒都長的一樣,只會有一種節奏,比較容易被速差吊中。有時會有些在二軍或是小聯盟有不錯成績尤其是長打能力讓球迷有期待趕的選手,但是上了一軍就不行的,常常往往都會是這一型的。
關於打擊還能在一直講下去,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談一下數據。簡單說數據要有意義一定需要一些觀察背景,最好還需要這三個中的其中兩點,最好是三者皆具: 1.高強度 2.大數據樣本 3.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