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綜合格鬥傳奇Conor McGregor 和Dustin Poirier對賽期間發生恐怖意外。在第一回合期間,McGregor左腳在準備動作期間突然失去平衡絆倒。 McGregor在籠內一聲慘叫,完全站不起來,需要醫護 抬離現場。因為McGregor不能繼續作賽,裁判宣佈Dutin Poirier以技術性擊倒對手。
根據TMZ報道,他小腿的脛骨和腓骨同時骨折,經過三小時的手術已經清醒,準備下一步的復健。經理人表示,日後復出再挑戰Poirier不是問題。
脛骨和腓骨如何同時骨折?
網上有意見認為Dustin Poirier其中一個手肘擊中McGregor的脛骨和其中一下McGregor用左腳腳踝踢中對手小腿,或許是隨後骨折先兆。
但一名成年男性的脛骨本來就不容易折斷,而Poirier的手肘碰到的是肌肉比較肥厚的外側部份,肌肉及人體本身的水份本來就可以將撞擊力卸掉,不容易就此一下撞擊就會折斷,連裂開的狀況都不容易。Dr Brian Sutter在其 YouTube頻道上就將問題完全歸咎於McGregor上台前已經有勞損性骨折,只是剛好「出事」在擂台上。
根據Bahr & Krosshaug的運動傷害的起因調查,必須要考慮到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可改變(例如體能和技術水平)和不可改變的因素(例如年齡、性別和病歷),在訓練或比賽當下有沒有將自己暴露於高風險的環境下,有齊「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幸事件。
Bahr and Krosshaug 2005
McGregor 在2013年和Max Holloway對壘期間被對手扭斷左膝前十字靭帶、內側半月板和內側副靭帶撕裂,但仍然可以完成甚至勝出賽事,成為當年一時佳話。但他當年膝關節受傷後的復健是如何完成,是他本人和專責治療師中的高度機密。復健有否完成,有無在未完全達到復出的體能條件(包括肌力、爆發力、動態平衡和神經控制等)有可能會成為下肢其他部份受傷的風險因素。不論格鬥天王當年灸手可熱,還是到現在或不復當年勇,巨額的出場費的利誘都成為McGregor在未完全將風險因素放至可接受條件以下才決定出賽。綜合格鬥的運動氛圍甚至會慶賀和尊崇選手負傷應戰甚至勝出賽事才算合乎運動精神,也間接鼓勵選手在傷患未完全在可控制風險範圍內就要硬著頭皮出賽。
用小腿踢沙包或者對手是不同武術的基本功,教練通常會指導選手要用小腿下三分一的脛骨位置擊手沙包。一般新手都總覺得這種踢法痛苦無比,因為小腿內側皮下的隱神經(saphenous nerve)剛好在踢沙包的落點上。長期在小腿脛骨上的壓力,沒可能一下子將自己的小腿骨折斷,但有可能令隱神經的靈敏度降低。以前未到骨頭受傷的力度已經令人痛得死去活來,經過長年累月的洗禮,神經線的菱角都已經被磨平,有近乎勞損性骨折的狀況都沒有症狀或痛楚顯示出來。
綜合格鬥的賽前體檢都不會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轉介選手去作進一步關於骨關節健康檢查。一來X光、磁力共振等等檢查費用高昂,二來選手們到了運動項目最高的殿堂前都己已經身經百戰,太多傷患的偶然發現——不論是已經痊癒的骨折,靭帶筋腱斷裂過再長出來的疤痕組織,除了罄竹難書,因為這些舊傷患而拒絕選手出賽的要求也會砸破選手、隨行人員和賽事相關職員的飯碗。「阻人搵食尤如殺人父母。」除非醫生在體檢期間找到會危害選手性命安全的疾病和風險因素,否則都會設法將選手送上擂台。
故此, McGregor的腿傷,較合理的講法是,他出賽前已經有小腿骨的勞損性傷害,以致可以脆弱到對手輕輕一肘就可以變成踩到地下就斷開的骨折。如果腳踝關節本身有功能性不穩定的狀況,負重的腳踝引到小腿脛骨扭力已經可以將其折斷,而鄰近只是用來連接肌肉的腓骨因為和脛骨有骨間膜連接而也會形成骨牌效應而折斷。
因為骨折已經明顯移位,醫生會將骨頭扶正至伸直位置,再用鋼片和鏍絲固定。患者要根據醫生指示,術後需用拐杖最少6-8星期,然後要重新學會走路再復健,將關節活動幅度、肌力和格鬥技巧一一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