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好手陳詩欣為我國拿下首面金牌,朱木炎也在後頭補上第二金,讓這屆奧運意義非凡。事隔多年,兩位選手又在哪呢?
就目前媒體上看得到的資訊,兩人皆已退役,並擔任教職、開設道館、培養基層運動員。雖然有金牌獎金,但他們依舊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工作。
談及這兩位運動員的原因是,他們是少數領到金牌獎金的人。不免讓人好奇,運動員退休只能從事教學嗎?沒有獎金、沒人認識的選手又能做什麼?
看不見未來的運動生涯,往往因為生計而被迫結束…。

傑出的運動員從小就花時間和體力在訓練專項,不像我們唸大學、研究所才找到志向、精通一項技術。當他不做選手、回頭檢視,確實只會運動。
選手從小就菁英化,讓我們變得不重視過程,只在意結果。如果不是得獎常勝軍,自然會被淘汰掉。可是淘汰掉才發現,什麼能力都沒有。
雖說有些人之成為選手,與本身熱愛這個運動有關,但太早專項訓練,沒機會接觸其他事物,要在現實生活中溫飽,當然只剩運動專項。
所以我認為一切還是要回到「教育」。在選手發展過程中,適時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可以學習運動以外的事物、培養第二專長。

或者給予訓練以外的「刺激」,像是英文對話、電腦文書操作、理財觀念、人際關係、溝通應對、職涯規劃,這些都是現實世界需要的軟實力。
放眼國外,當運動員還是學生的時候,想要出賽還要達到成績標準,我們也聽過很多球員是名校畢業。就算今天不打球,一樣能走進職場裡。
不會侷限在當只能教練、退休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迷思中。

Photo:Kevin Johnson‘s Facebook
況且運動產業的發展非常多元,不當教練一樣可以為自己熱愛的運動付出。像是退役國手的品牌「威達運動」,不但提供好穿的運動服,也幫助不少基層隊伍。
馬拉松好手張嘉哲知道自己有影響力,結合過去的美工專長,創辦「真男人文創商行」,替自己和選手募得資金,也成為運動員也能創業、有創意的榜樣。
還有高掛球鞋的前籃球國手楊玉明,本來打算赴美開早餐店,因緣際會下創立「3 Point Basketball Play Zone」籃球學校,指導當地的華人小孩打籃球。
這些實例都證明「退休的選項不只一種」。何況選手通常都具備良好的抗壓性與責任感。當然,我不是想表達當教練不好,有些選手很擅長教學、也適合當教練。
只是想分享初衷:人有無限可能性,包含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