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寫這篇文章,是想提醒自己、跟同樣從事運動產業的人,避免只從單一角度去看身體這個複雜的系統。從大學我就只想專攻「運動醫學」的領域,但事實上物理治療系的必修包括四大科目:小兒、神經、肌肉骨骼、心肺等。然而,我所有的心力只願意花在學習「肌肉骨骼系統」的部分,也就是肌肉、骨頭相關的疾病、復健、訓練等,認為要擅長「運動訓練、運動醫學」,了解「肌肉跟骨頭」就是王道。
隨著時間跟經驗,發現只用身體其中一個構造或系統的觀點,來評估「訓練、運動傷害」是件很狹窄的事情,像是:
「身體會緊繃,就是因為肌肉太短」,而不願意接受「緊繃,可能是大腦反射性地讓肌肉處在收縮的狀態」,更深的層面,可能還牽涉情緒、心理狀態,讓身體處於警戒的狀態,因此,盲目地幫病患做按摩、放鬆、伸展,只能緩解,並不能解決他根本的問題
因此,這篇文章要分享一個理論,給運動愛好者與運動產業從業人員。
1. Panjabi Model
Panjabi model是在敘述「脊椎的穩定性,是由三個系統所組成,在訓練或治療時需同時考量進去」。我想這個理論可以應用在人體的各種動作,也就是所有動作都至少是由這三個系統「主動系統、被動系統、神經控制系統」三個要素所組成。
「要產生最有效率的動作,消耗最少能量並產生最大的力,三種系統需交互作用,缺一不可」
A. 被動系統(Passive subsystem):
主要提供人體的架構、扮演支撐、傳遞力量的角色,包含了韌帶、骨頭、關節等。
B. 主動系統(Active subsystem):
主要是肌肉,負責產生力量、動作等,與被動系統最大的差異是,肌肉是「可以主動產生收縮、動作的」,而被動系統如韌帶、骨頭等「不能自己主動產生,但可傳遞肌肉所產生的力」。
C. 神經控制系統(Neural control subsystem)
包括各類神經構造,例如大腦、脊髓、周邊神經等,負責「對肌肉下達命令」。例如在什麼時間該出力、出多少力、肌肉們出力的順序。同時可以接收其他兩個系統所傳來的訊息,調控身體位置及動作,例如腳踝周遭的關節跟肌肉感測到被過度拉扯,這個訊息被傳遞到神經控制系統後,會下達命令給肌肉說趕快收縮,來避免腳腫得跟包子一樣的狀況。
2. 其他造成運動傷害的系統
(1) 被動構造系統受傷
如骨折,大腦仍能下達命令,肌肉也可以收縮,但在骨頭受傷的狀態下繼續走路,已經無法承受自身體重、更不用提說跑步或跳耀時,承受高達3-5倍的自身體重。
(2) 神經控制系統受傷
容易反覆發生運動傷害的人,可能在一次的肌肉拉傷或韌帶扭傷,隨著時間就痊癒了,但回到運動又再受傷了。這類狀況極可能是「動作控制」能力出現了問題,也就是「指揮官」亂下達命令,導致掌管的士兵死傷慘重,如果領導方式沒有改變,同樣的問題還是會發生。
因此專業人員必須精通:解剖學(學習人體的構造)、運動生理學(與運動有關的構造如何運作、功能)、肌動學(人體動作如何產生,肌肉收縮、關節位置等)、動作控制學等。
3. 結語
其實真的要說,影響運動表現、動作的因素還有更多,包括:情緒、心理、營養、內分泌、環境等,但我想光是鑽研上述的三種系統,需要花費的時間就很多了,剩下處理不了的問題,適時轉介給其他專業人員。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panjabimodel #active #passive #neurocontrol #subsystem #movement #exercise #muscle #ligament #bone #motorcontrol #專業分工 #主動構造 #被動構造 #神經控制 #肌肉 #韌帶 #骨頭 #神經 #動作控制 #物理治療師 #陳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