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08/17

2021東京奧運後日談:獵殺伊藤美誠

伊藤美誠在塑膠大球年代,重新詮釋了生膠顆粒的快攻威力,成為「國乒」的眼中釘。

佳偉

她真的很強,我們的混雙就是被她一手給打下的!

日本作為2021奧運會的地主國,對於相當多的項目都做足準備,桌球也是重點項目。

最近二十多年來,桌球的尺寸改過兩次,從38mm的賽璐珞球放大到40mm,然後又以「提升器材安全性」為理由,認為賽璐珞是可燃材質,硬是改為40mm+ 的塑膠球,速度更慢、旋轉變弱,但幾乎改變不了中國人獨霸天下的局面。這對於在1950及1960年代曾是桌球大國的日本來說,怎樣打破中國隊霸權成了重中之重的難題。福原愛終其生涯都過不了中國關,於是日本人把希望放在新生代,尤其是女子選手,尤其是伊藤美誠!

請繼續往下閱讀

伊藤美誠首度引起大家注意,是在2018年的世界桌總瑞典公開賽,17歳的小女生,彷彿港漫那句名言「十七歳不成霸刀,終身無望」,刀光驚鴻一現,一路奪冠。第一輪她打敗了直拍橫打的中國人張薔,第二輪勝了原籍中國、轉籍新加坡、新加坡破天荒奪得2010年桌球世錦團體賽女子團體冠軍的主將馮天薇,八強賽在七局激戰後勝了中國的世界冠軍劉詩雯,四強賽則用了六局打掉中國另一位世界冠軍和里約奧運女單金牌丁寧,決賽又以直落四打敗了中國桌球女隊原來內定的接班人一姐朱雨玲,震驚天下。在女子桌球,中國隊就是武俠小說裡的少林武當,成名耆宿和中生代高手全敗在這個十七歳的日本小女孩手上,「國乒」大為震動,不相信這樣的戰果。

伊藤美誠憑什麼?最大的特色,得一「快」字。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然而要說「快」,同胞師姐福原愛也極快,又為什麼福原愛過不了中國關,而伊藤美誠初步江湖,即有此戰果?重點在她的器材與打法。

桌球的器材,有大學問。桌球拍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底板,底板的材料是木頭,大多為夾板;隨著科技進步,夾板中間也嵌入各種複合材料,按照世界桌總(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 ITTF)的規範,複合材料的厚度不得超過底板厚度的15%。複合材料以碳纖維層最常見,也有玻璃纖維、Kevlar,後來更發展出柔軟而強韌的芳碳纖維(arylate-carbon)。內含碳纖維層的底板,相較於純木,彈性更高、擊球甜點更大,出球速度更快,對於球員的基本動作與發力方式要求也更高。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部分,覆蓋在底板上的海棉膠皮。按照ITTF的分法,合格膠皮分為平面、抗弧、顆粒、長顆粒,這四種類型膠皮的擊打動作都有差異。平面膠皮,表面可能是黏性或澀性,選手可以主動製造不同方向的旋轉。顆粒(pimple-out),顧名思義,表面並非平滑,而是有一定排列方式、高度、寬度的細小顆粒,它由於接觸面較小,因此製造旋轉的能力略差,但也較不受來球旋轉方向與程度的影響,適合以撞擊為主的快速打法。最後則是業餘球友心目中「邪惡」的長顆粒膠皮,這個以後有機會我再詳細討論。 

如果是按照中國人的分類法,顆粒膠皮依其材質,還分為「正膠」與「生膠」,顆粒長度也可以再細分為「短顆粒」與「中顆粒」。生膠的特點是硫化過程更短,膠質彈性更大。中顆粒膠皮的顆粒由於略長,如果打透了板,顆粒變形之後,會影響球的旋轉方式,讓球的飛行軌跡更加飄忽不定。

伊藤美誠使用的底板是日本大廠 Nittaku 的 Acoustic Carbon 碳纖維底板,正手使用的膠皮是 Nittaku Fastarc G-1 平面高性能膠皮,反手使用的膠皮是 Nittaku Moristo SP顆粒膠皮,它的屬性,比較接近生膠中顆粒。

生膠中顆粒快攻,在桌球還是38mm小球的年代,曾經是中國人的獨門得意技。以男子球員而言,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1987世錦賽團體冠軍、1988漢城奧運雙打金牌的陳龍燦。生膠中/短顆粒近檯快攻,面對對手擊過來的抽球(略帶一些上旋),生膠短顆粒回擊時會抵消來球的上旋,變成不轉、或甚至帶一點點下旋。在這個膠皮的特性上,中國人發展出了直拍生膠顆粒反手推下旋的技術,透過拍型與施力的調整,可以將對面攻來的上旋抽球「推擠」成下旋球,速度快而沉;對手如果懂得行情,就不敢起大板搶攻,往往必須再拉一板摩擦較多的弧圈球,速度不會太快、而且有可能落桌反彈偏高,這樣一來就給自己製造了正手位大板連續扣殺的機會。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