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桌球教父莊智淵說:「輸跟贏獲得的是一樣的」。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人不認同,因為輸跟贏真的差很多,尤其是待遇。例如在台灣獲得奧運金牌的選手,可以得到獎金新臺幣2000萬;今年羽手國手李洋、王齊麟和戴姿穎載譽歸國,我國政府出動4架幻象2000迎接,顯而易見「衣錦還鄉」與「鎩羽而歸」的感受還會一樣嗎?
在這裏我想跟各位分享我所看到一樣的地方在哪?不一樣的地方又在哪?讓大家對這一名句有更深入的見解。這二者的差異,我會從「外在明顯的特徵」和「內在不明顯的意涵」去論述,透過這二個層面去解釋,從而去理解「輸贏一樣」的道理。
一、外在明顯的特徵:外表實質回饋上,是真的不一樣。不論是獎金或待遇,以及後續可能的形象、代言、贊助、機會等,都會因為輸贏的結果而在這些面向上產生很大的不同。因此,這部分是無庸置疑完全不同。另外,贏家比起輸家應該是做出更充足的準備,因此,贏家在訓練中投入更多努力或是比賽應對中展現出更佳的調適能力,這些都充分顯示出:贏家的準備價值大於輸家。
二、內在不明顯的意涵:這部分可再細分成輸贏的「價值」、「心態」和「機會」來說明。
1. 價值:不論你屬於哪個層級,贏一分就有對這贏一分的理解價值;輸一分也有對這輸一分的理解價值,但這理解價值無法比較。就國小選手而言,輸贏這一分對他們的重要性完全不亞於國手。只要是比賽,每一分的價值都一樣重要。能在自己層級技術裡有所領悟,就是最有價值的禮物,因為輸贏都能為下一階段的理解做出更好的技術詮釋。
2. 心態:對輸贏這一分來說,如果是積極的心態,面對比賽就是抱持挑戰,贏這一分是自我肯定訓練成效,輸這一分是虛心向別人領教技術,輸贏都是對自己訓練的檢視。透過檢視與反思,不論輸贏,都成為選手通往下一階段最佳的跳板。如果是消極的心態,面對比賽就是抱持受到威脅的心態,會想要逃避和退縮,贏這一分就會視為僥倖和幸運,輸這一分就會視為條件差、能力差,長期而言是無法肯定自己的訓練成效。因此,抱持積極挑戰的心態,輸贏都一樣能帶來更強的學習動力與效果。
3. 機會:贏有專屬贏家的機會,輸也有專屬輸家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多數是贏家的機會,很少看到輸家的機會。但這就是選手更需要學習的地方,正如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輸家的機會是經歷過刻苦銘心失敗的痛,更深刻了解奮鬥的價值,更知道成功需要哪些努力和堅持,而這些感受也將因體悟從而增加贏的機會。因此,提升競爭力而能與對手匹敵,那麼成為贏家的機會都是相等。另外,比賽過程中是你來我往的攻防戰,選手成為贏家的心態是一樣的。雙方不到最後關頭,都不會就此罷手,更不可能對自己的努力妥協,盡全力、決不放棄的心態是一樣的。因此,不論輸贏,盡力奮戰的態度都讓自己的未來許下更多的機會。
誠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莊智淵想傳達給選手或一般大眾的是「內在不明顯的意涵」。贏,能聽到很多掌聲、能鼓舞很多人的士氣、能將更多人凝聚在一起。那麼「輸」就不可以嗎?在東京奧運桌球團體賽中,林昀儒對戰德國奧洽洛夫那一場,我們在電視機前給的掌聲更響,即便結果是「輸」,卻凝聚更多人想看到林昀儒贏的那一刻,想看到台灣站上更高國際舞台的那一刻。之後在團體賽中林昀儒馬上贏回奧洽洛夫,將世界排名再向前推升到世界第五。那場輸反倒使我們成為最大贏家,因為林昀儒讓全世界看到我們臺灣選手是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加油!也謝謝桌球教父莊智淵這句金玉良言、別具深刻意涵的一句話。
感謝苗栗大同高中桌球隊葉俊國教練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