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單的介紹了腦震盪相關的背景知識,今天要來介紹腦震盪後所產生的一些後遺症以及一些腦震盪過後可能衍伸的危險。腦震盪不單純只是腦震盪而已,腦震盪後續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治療與復健,後續影響的問題可大可小。所以在處理腦震盪上,我們要謹慎小心,避免一些可能產生的嚴重問題。
腦震盪後症候群 Post Concussion Syndrome
一般而言,腦震盪的相關症狀通常會在 7-10 天內自行緩解,但是仍舊有約 10-15 % 的人會有症狀持續的情形(依研究不同有不同的數字)。這些症狀的持續時間有些時候可能長達數年之久,甚至是一輩子相隨左右。腦震盪後症候群在診斷上其實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但大體上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腦震盪的相關症狀仍舊持續,而且必須排除其他相關系統所導致的問題。這些相關系統包括在簡介中提到的:前庭動眼系統與頸椎。
腦震盪後症候群的症狀可以分為三大類:
- 身體症狀:頭痛、疲勞、畏光、頸部疼痛、噁心、平衡感下降、眩暈等等
- 情緒症狀:焦慮、易怒、憂鬱、性格改變、失眠等等
- 認知症狀: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混亂等等
其中最難以恢復或是持續最久的症狀是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與疲勞。這些問題或許不會致人於死,但是會大大影響到生活品質。以運動員而言,也會相當程度影響到運動表現,當然對於再次腦震盪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二次撞擊症候群 Second Impact Syndrome
二次撞擊症候群是否存在目前還有些爭議,因為發生的案例數量很少,但由於造成的後果相當嚴重,所以還是應該要謹慎看待。二次撞擊症候群的特色是運動員在經歷過一次腦震盪後在短時間(短則數天長則數禮拜)後因為一次非常小的事件而引發不成比例的腦部傷害的過程,發生這樣的狀況時,基本上非死即傷。不論第一次的腦震盪嚴重程度為何,都有可能產生二次撞擊症候群,確切的病生理機轉還沒有很明確。
二次撞擊症候群典型的變化是會產生嚴重的腦部水腫,造成腦壓升高甚至是腦部疝氣,有些情況甚至會出現出血的表現。再強調一次,這樣的變化和第二次的撞擊程度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舉下面的例子讓大家了解,Cody Lehe 是一個 17 歲的美國高中橄欖球選手,因為頭盔撞頭盔的關係產生了第一次的腦震盪,當時的症狀是頭暈、無法直視而且有疲勞和持續性的頭痛。在腦震盪後第四天在醫院回診,當時醫師進行神經學檢查是完全正常的,CT 的影像學檢查也是正常。在腦震盪後第五天僅僅因為在練習時肩膀對撞就意識喪失且產生癲癇。送醫之後發現硬膜下出血、腦水腫(腦壓升高至 25-30 mmHg),影像學上發現腦部已經發生偏移。雖然在緊急的搶救後撿回了一條命,但是 Cody 已經完全無法回到賽場,事實上他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很難達到,在經過一連串積極的復健之後才能夠回復部分功能。
看完這樣的嚴重後果後,到底二次撞擊症候群的發生率有多高?其實大多數的文獻都是案例報告而已,一份 1998 年的系統性研究回顧了全世界的文章找出了 17 例符合標準的案例。而在 2020 年的一篇研究抓出了從 1968 年到 2019 年中有 45 例疑似案例,但是定義上不若 1998 年的文獻嚴格。雖然二次撞擊症候群仍舊存有許多未解之謎與爭議,但是因為後續的影響過於巨大,而運動競技本身除了表現以外,目的也是身體的強壯與健康,任何的死亡狀況都會被放大檢視,而且也應該極力避免。關於二次撞擊症候群也可以參考:運動員致命的殺手:二次撞擊症候群。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CTE 大概是提到腦震盪時和二次撞擊症候群 SIS 並駕齊名的疾病。這個疾病一開始是在拳擊手身上發現,但真正被證明是在美式足球員身上。關於 CTE 以前有寫過文章介紹,這邊不詳細講述,有興趣可以參考:震盪效應 Concussion 你聽過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