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呂彥青返台後投球成績可謂是大起大落,前三場先發14又1/3局失掉了11分自責分,但第四場開始回穩,同樣取三場比賽為例,17又2/3局只丟了4分自責分。
扣除對手,這六場比賽最大的不同便是搭檔的捕手不同了,本篇我們就將針對呂彥青和高宇杰與陳家駒兩位捕手搭配時所採用的策略以及配球來探討呂彥青的投球型態,以及更重要的——捕手該如何利用它。

本篇文章我各取了他們搭配的前三場出賽做統計,並且考量到呂彥青剛回台時狀況相較不到位,所以也不會在他的帳面數據以及好壞球數量上多做文章,而是嘗試找出造成不同成績的投球策略以及「每種球路的效果」。
另外受限於篇幅以及表方法,本篇的數據會盡可能簡單的呈現,至於一些進壘點和順序上的細節,則會以文字敘述,以維持版面簡潔。
首先我們先從簡單的用球比看起。
高宇杰

從高宇杰開始 :
左打 | 右打 | |
直球 | 42.53% | 45.73% |
曲球 | 40.23% | 12.81% |
滑球 | 17.24% | 14.63% |
變速 | 0% | 26.83% |
從以上簡單的用球比例我們能夠看出當呂彥青和高宇杰搭配面對左打時,基本上是以直球和曲球為主,兩者的使用量相差無幾,並偶爾穿插一些滑球。
而在面對右打時配球則較為多元,同樣是直球為主,但面對左打時幾乎不用的變速球使用量一舉提升到超過四分之一,這對於一名左投來說其實也算正常,畢竟橫向系列的變化球(呂彥青的曲球橫向位移頗大)對於右打者壓制力會降低,而變速球除了軌跡對右打更為刁鑽,也能藉此破壞打者節奏。
陳家駒

接下來看到陳家駒 :
左打 | 右打 | |
直球 | 37.61% | 56.29% |
曲球 | 18.35% | 9.58% |
滑球 | 42.2% | 26.95% |
變速 | 1.84% | 7.18% |
我相信看到這裡應該有不少人跌破眼鏡,畢竟在面對左打時,陳家駒CALL滑球的次數竟然超過直球,而且超過了不少,並且在面對右打時直接使用了逼近六成的直球,變速球相較高宇杰使用率則是降低了將近20%。
既然前面都說了變速球如此重要,在面對右打者時理論上也能有顯著效果,那為甚麼在兩位捕手的引導下使用量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我們稍後會獨立出來討論。
另外滑球方面使用率大幅提升的同時,用法和高宇杰也有些不同,我們同樣在稍後詳細數據的部分會作深入探討。

看完簡單的統計,讓我們看一些比較深入的數據。
左打
先從左打看起,在前三場比賽呂彥青搭配高宇杰總共面對了21人次的左打者。
內角 | 球數 | 出棒數 | Contact% | 揮空率 | 外角 | 球數 | 出棒數 | Contact% | 揮空率 |
直球 | 12 | 8 | 75% | 25% | 直球 | 25 | 8 | 87.5% | 12.5% |
曲球 | 15 | 7 | 42.86% | 57.14% | 曲球 | 20 | 6 | 83.33% | 16.67% |
滑球 | 4 | 1 | 100% | 0 | 滑球 | 11 | 8 | 62.5% | 37.5% |
變速 | 0 | 0 | 0% | 0% | 變速 | 0 | 0 | 0% | 0% |
總計 | 31 | 16 | 62.5% | 37.5% | 總計 | 56 | 22 | 77.27% | 22.73% |
從數據上我們能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那就是相較於外角球,呂彥青的內角球更容易引誘左打者出棒攻擊,而揮空率也更高,兩者的出棒率別是不到四成和超過五成,這樣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要說到呂彥青,大家應該都對他精準投在九宮格「九號位」的速球有深刻的印象,返台以來幾場比賽靠著這個進壘點拿到的奪三振就不少 ; 然而單場精華不會剪的部分也至關重要,那便是呂彥青投在這個位置的好球率其實是略低於五成的,反而稍微投高一些,進壘點大概在「六、九號位」之間比較容易獲得主審青睞。
李小鼻
重點是裁判的好球帶吧?呂的球輕飄飄的,他就想辦法把球壓低,實際上也做得不錯。至於高宇杰和陳家駒,棒子上高的期待感比陳大非常多,阻殺又是聯盟第一流的……說實在一點,該適應的是呂彥青,他還沒有到有御用捕手的程度
肖恩
其實球質輕不代表一定得投低角度,畢竟在飛球革命的年代,低角度被撈起來的風險完全不亞於高角度
lex.swithly.214
其實我覺得這可以衍生出一個大哉問 目前國內普遍來說都還是希望投手把球壓低 但正如你所說 就算直球質量普通的投手 適度做一些高角度跟內角的搭配 一樣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 威力夠的投手就更不用講了 更需要增加比例
米蘭達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他在KBO的成功跟去年在中信的不穩定有很多的原因在 但配球顯然是主因
Jeffery Chao
@大嘴砲領主 米蘭達哪裡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斗山的策略是把球塞進好球帶,即便位置很危險但KBO的打者不見得應付的了,但去年中職那顆球你看他不管位置的下場是甚麼?是被李宗賢這種Power level的打者敲一支反方向出牆="=。
lex.swithly.214
@Annoying Dog 球是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控球都不是很穩了 一直要他把球壓低 常常就是壞球走在前面然後被抓直球打
現在在KBO是反過來 用直球的威力去掩護控球的不足 直球丟在高角度 然後變化球不用要求犀利到一定要壓在膝蓋落點 只要高度沒有到腰帶那邊就夠用了 如果只是無腦往好球帶就可以宰制KBO 那為什麼其他人做不到 只有米蘭達可以?
當然也不是說他去年參照今年的配球就是賽揚等級的投手 只是借一個案例討論一下 中職的配球要更大膽多利用高角度直球而已
吳聿凱
可惜現在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看球,不然這些東西真的很有趣,棒球的醍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