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Uper特派員/黃禹馨
19年,日夜練習反覆,與新舊傷為伍,我們大概都難以想像,這期間有多少酸楚。
(陳奎儒於2020東京奧運,照片來源 體育署)
歸零,是為了達到下一次的高峰
時間快轉到陳奎儒的奧運初登板,第一場比賽結束後,陳奎儒在接受採訪時激動落淚,想必大家定能理解,那叫作「壓力」。
這兩年陳奎儒經歷了奧運延賽,又在2020年11月意外受傷,體力超出負荷之外,心理壓力也隨之增加,「當時我整個計畫都被打亂了,畢竟奧運剩半年,訓練計畫得重新開始,受傷的狀態下,我也不知道要如何持續累積積分,更何況是達標。」狀態受阻,更一度因為傷勢,導致跨欄動作改變,當時陳奎儒在國內的三場比賽,成績都和自我最佳表現落差將近1秒,這對於追求0.01秒的田徑運動員來說,是相當大的低潮,也讓陳奎儒腦海閃過,錯失東京奧運參賽資格的可能。
還好千里馬持續快步跑著,而他的伯樂-王國慧老師,也在此刻給予最實際的鼓勵,「老師跟我說,既然要從零開始了,就重新來過,不用去在意任何外在事物,把自我找回來。」陳奎儒自曝,壓力最大的時候連作夢都會夢到自己在跑跨欄,也會因為低潮而無法正向看待他人的鼓勵,反而選擇逃避,不過教練的一席話,提醒陳奎儒回歸本質的重要,同時他也開始學習與傷痛共處,「我會跟受傷的地方對話,跟它說『我會好好照顧你,你不要害怕。』」
(陳奎儒於2020東京奧運,照片來源 體育署)
隨著身心狀態得到照料,陳奎儒在「自我歸零」之際,收到了國際奧運測試賽的邀請,這個機會讓陳奎儒喜出望外,補足這幾個月流逝的信心,「大家都還在相信我,我不可以放棄自己。」測試賽上陳奎儒繳出個人本季最佳13.62秒的成績,不僅大幅提升積分,更推進自己的世界排名,成功穩住奧運席次。賽後陳奎儒揮別將近半年的陰霾,向世界大方宣示「陳奎儒回來了!」
2021年8月,在全國觀眾的矚目下,陳奎儒如自己年少時所願,踏上了奧運賽場,他表示,那一刻內心是激昂的,「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世界級的選手了,所以對自己的信心也更多一點,並且想要更突破自己,這次不只是參加奧運而已,我要把最好的自己展現出來。」
儘管最後止步準決賽,卻已是台灣睽違37年,第一位晉級奧運跨欄男子110公尺準決賽的選手,同時,陳奎儒在這段時間建立起的信心,反而讓他更有勇氣昂首面對未來,「對於2024年的奧運,我是非常迫不及待的。因為以我的成績,我相信自己是可以站在決賽場上的人。」更直言自己並不會把全部的目光都聚焦在下屆奧運,而是接下來的每一場比賽,該如何維持狀態、突破自己。
(陳奎儒於2020東京奧運,照片來源 選手本人)
那一刻,陳奎儒十足演繹了一位運動員的強大,驕傲且自信。
不過在訪談中他也提到,自己並非一直都是強大的。
難以割捨的跨欄夢 逐步「跨」近的0.01
陳奎儒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被父母送去練體育,原本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沒想到卻意外埋下此生志向的種子,陳奎儒不吝於付出自己的熱情與汗水,也在接觸多方領域後,確立要在田徑路上耕耘的決心。高中畢業後,陳奎儒如償進入國立體育大學,開始接受專業的培訓,這也讓陳奎儒更加篤定自己的選擇,「那時候就覺得,我一定要把這條路走完,走得很精采,創造屬於我自己的歷史。」
異於以往,陳奎儒在國體接受更高壓、長時的訓練,在苦練之下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在賽場上留下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不過隨之而來的外界關注與期待,對他而言又是新的考驗,「從原本毫無成績,到能夠奠定紀錄,一瞬間大家的目光都放在我身上,當時有點無法吸收那麼多壓力,所以大四的時候,曾經想過要轉換跑道,甚至想過走進職場。」
(陳奎儒於2020東京奧運,照片來源 體育署)
那是陳奎儒第一次萌生放棄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念頭,不過當他真的遠離一切,冷卻掉自己的焦慮與煩躁,意識到田徑之於自己的意義,早已到達難以割捨的地步,「儘管想放棄,但我的生活周遭還是充滿『田徑』,我自己也還是忍不住去關注和田徑相關的一切。」於是陳奎儒收拾失意,重回跑道,把放棄的念頭轉換成留下的動力,「我告訴自己,我是在創造自己的歷史,不是別人的歷史,我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