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11/02

《峰嶺隨筆》這年紀還在長高?北大荒下一個新希望Anthony Edwards

地處苦寒的明尼蘇達,灰狼自從送走鎮隊之寶Kevin Garnett長期一蹶不振,不止一位狀元降臨但救不了球隊,換了一任一任的救世主。

作者:馬特洪峰

層巒疊嶂,巍然屹立。主要討論有興趣的議題或球員,偶爾跟風評論時事話題

地處苦寒的明尼蘇達,灰狼自從送走鎮隊之寶Kevin Garnett長期一蹶不振,不止一位狀元降臨但救不了球隊,換了一任一任的救世主。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入隊的狀元有Andrew Wiggins、Karl Anthony Towns(簡稱KAT)兩人,只是前者心態不積極發展緩慢,後者因肺炎影響身心拖累場上表現;更別提Ricky Rubio、Kevin Love、Derrick Wiliams、Zach LaVine、Kris Dunn等一票潛力新秀發展不順,最好的劇本是成為籌碼離隊換取未來,最差的狀況是放水流。

灰狼可能沒拜地基主,新希望們沒有一位真的成器,只能繼續參與樂透抽籤。近年來唯一闖進季後賽是士官長Jimmy Butler過水那年,長期成為西區陪打球隊。上季狀元Anthony Edward是最新希望,他能帶領灰狼打出一片天嗎?

要說上季進步曲線最誇張的新秀,Edwards絕對是其中之一。Edwards是體能勁爆的搖擺人,能跳之外投籃手感一流,攻擊選擇是最大問題。一開始從板凳出發表現極糟,不少人質疑這隻狀元籤是不是又放水流。還好提升到先發位置後第一次變身,等到更換教練、明星賽後Edwards再次起飛,最後連續三個月拿下西區最佳新人。即使最後最佳新人票選不敵LaMelo Ball,但全票入選最佳新秀第一隊獲得外界肯定。

不知道是否基因差異,NBA球員常有轉職業後繼續長高的例子,Edwards就是最新案例。選秀前官方認證身高6-4,但九月總教練Chris Finch訪談中證實Edwards繼續長高現在已經接近6-6,但不確定是赤腳還是穿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高6-4搭配翼展6-10加上超強運動力,首先映入腦中的是熱火閃電俠Dwyane Wade。如果高了兩吋變成擁有6-6標準身高的搖擺人?根據Edwards自己說法,那將會是空中飛人Michael Jordan!即使Edwards信心爆棚口無遮攔不是一兩天的事,但讓人有想像空間。

假使已有6-6的高度,搭配一身精壯肌肉和強大運動力,Edwards擁有足夠支援到側翼的身型。籃球還是一寸長一寸強,其他條件不變下差兩寸就是一般球星和超級球星的差別。

除了長高話題外,Chris Finch談到子弟兵時說了下面的話:

Edwards是非常獨特的球員,他具備一切成功的先天條件。最重要的是他會接受各式的任務指派,不會找一堆藉口。

Finch在NBA打滾時間夠久,談話對象又關於自己子弟兵,或多或少帶有場面話成分;但態度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有時是球員能否完全將潛力轉換為實力的關鍵。不認同Edwards的人覺得他年少輕狂不知天高地厚,但Finch言論證實了除了放話外,Edward其實相當認份的打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季對菜鳥而言非常艱鉅,因為疫情關係休賽季變短、夏季聯盟停打,訓練營、熱身賽時間跟著縮水。Edwards在大學打了一年轉職業,一開始面臨鴻溝非常巨大。前17場板凳出發場均只有13分,命中率35.5%爛到不行;還好一月底面對勇士比賽狂飆五顆三分攻下25分,讓時任教練Ryan Saunders決定扶正Edwards,之後表現越來越好。

二月下旬灰狼戰績持續低迷,球團終於受不了開鍘Saunders換上Chris Finch,進一步解開了Edwards的枷鎖。今年四月GQ訪談裡面,Edwards說新教練Finch給他更多自由讓他可以在場上做自己。他在Finch麾下打球更能享受比賽,能享受比賽時表現更出色。

新秀球季前任教練底下Edwards出賽28.5分鐘,場均14.3分命中率只有37.5%。換教練後上場時間暴漲到34.9分鐘,得分激增到23.2分,命中率上升到44.1%。不單是Edwards個人進步而已,灰狼整體狀況也改善不少。Saunders執教時灰狼攻擊效率聯盟28名,換成Finch後整體效率進步到17名。

換教練之外,隨著經驗增加Edwards表現可用明星賽作為分水嶺。下表是明星賽前後各項數據差異,單打次數增加、切入次數增加、觸球次數增加、潛在助攻增加,最重要的是EFG%也提升了。

三月碰到最後闖進冠軍賽的太陽時Edwards攻下42分,當時只有19歲又225天史上第三年輕,排在他前面只有LeBron James和Kevin Durant兩大巨星。年齡是Edwards最大優勢,剛滿20歲只比2021年狀元Cade Cunningham大了一個多月,卻已在NBA出賽2300分鐘。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