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巒疊嶂,巍然屹立。主要討論有興趣的議題或球員,偶爾跟風評論時事話題
活塞是年輕重建球隊,攻守狀況不穩定可以預期。防守部分還好,球隊主要問題是攻擊爛到爆炸不忍卒睹。全隊投籃手感冰冷無比,幸好上一場作客多倫多爆發補血,不然攻擊效率不只是墊底、還落後其他隊伍一段距離。
主場迎戰國王前整隊三分命中率不到30%、投籃命中率41%非常糟糕,主力輪值只有二年級生Killian Hayes三分命中率超過40%(《峰嶺隨筆》現在放棄還太早:活塞後衛Kilian Hayes持續掙扎求生),其他人一片慘。
狀元Cade Cunningham不多說(《峰嶺隨筆》投不進就是水貨?狀元Cade Cunningham遠比數據顯示要好),即使個人認為遲早會找回投籃感覺,而且除了投籃外控場、擋人、防守、溝通等工作也有盡責,但三分連25%都不到跟預期差太多。
落差最大的是上季兩大射手Saddiq Bey、Frank Jackson,前者新秀三分球榜上有名,後者繳出40%的三分命中率,本季卻一起烙賽;兩人之外剛受傷的中前鋒Kelly Olynyk三分低於生涯平均,整隊空檔命中率退步除了手感不好外,問題可能在這批球員想太多。
本季活塞用了很多Motion offense,半場沒有太僵化設定只有基本原則,球員走位和變化相對自由沒有固定路線或公式。活塞半場攻擊常從中鋒高位遞手傳球開始尋找機會,或在兩翼設立Back Screen、Pin Down讓側翼可以出來拿球攻擊。
這套方法打順時行雲流水觀賞性極佳,球員不停走位、互相掩護尋找機會,著重球的流動和閱讀防守陣勢。Motion要有威力球員需要良好決策能力,尤其高位上來擔任遞手的中鋒最好在投、切、傳三項具備一定造詣,才不會轉了半天什麼名堂都搞不出來。
現在活塞先發中鋒是二年級生Isaiah Stewart,身高只有6-9靠長臂彌補一些高度不足,上季入選新秀第二隊。他的爆發力非頂尖,攻擊範圍局限於籃下投射能力發展中,具備良好拼戰意識和籃板嗅覺,不過傳球和決策能力嫩的很。
Stewart還年輕看得出發展潛力,但現階段當作中樞實在太早。即使上季後段展現出一些投射能力,但現在看來他的外線大多是接球前決定出手,而不是觀察對手後再決定。Stewart好處是不太會傳一些險球,結果是失誤數低但助攻也少,高位拿球半天後沒什麼好機會,進攻時間快到時只能給側翼或後場單打終結。
得分手Grant也要負一些責任,特別是擋人能力低落幾乎沒有影響力。休賽季Grant刻意加強個人能力,但常看到上季直接投掉或下球過人的狀況本季卻選擇拉回來單打,球常到他手上就停下來效率不彰。以3D角色立足聯盟的Grant空切不錯,但是傳球視野和能力普通作為攻擊手面向單一,非慣用手的切入能力不足是大問題,得分狀況很吃當天手感。
另外一位先發前鋒Saddiq Bey暑假強化持球能力,希望從單純3D升級成能幫忙處理球的大型側翼。出身Villanova基本功扎實,年輕球員本來就要盡可能提升自己的地板。不過明顯看出現在攻擊選擇受影響,以往直切出手的機會往往選擇下球切入,即使出手也是第二時間才拔起。還在適應新角色、新能力或許是三分把握度大幅滑落的原因,不過個人覺得Bey應該會慢慢習慣。
教練團想在半場進攻植入Motion元素立意良善,畢竟分享球、增加球的流動是半場進攻基石,年輕球員需要建立好習慣。但先發五人中有三位二年級生、一位菜鳥,嚴格來說只有Grant具備足夠經驗。看得不夠多、能力不夠好,讓球員決策容易遲疑,導致投籃受到影響。
這也解釋了為何活塞替補攻擊效率較佳,因為集合投、切、傳能力於一身的Olynyk非常適合這套體系,過去熱火、塞爾蒂克歷練過有一定水準。跟Olynyk共同組成加拿大三人組的中前鋒Trey Lyles、後衛Cory Joseph體能、技術有缺陷,不過同樣在江湖遊走多年對機會嗅覺較好,加上搭配的通常是Josh Jackson這位具備一定決策能力的搖擺人,整體運作自然比較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