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昨(2)天正式宣布封館,在世界大賽打完後,封館之聲就甚囂塵上,很多球迷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不過正式封館仍舊相當令人震撼-大聯盟勞資雙方已經26年沒有陷入僵局。
封館的影響早就體現在自由市場的動向,許多重量級球星,為了避免受封館影響,趕在11月就簽約,今年12月之前就出現6張超過1億美金的合約,放眼大聯盟歷史也是相當罕見。
這次封館之前,大聯盟歷史上出現8次停工,其中3次封館、5次罷工,其中3次罷工影響賽事的進行,不論是封館還是罷工,都跟勞資協議息息相關,說到勞資協議,就必須先來聊聊球員工會。
接下來跟著【亨力考古】的腳步,回溯再回溯,來看看球員工會創建、第一張勞資協議和歷年封館與罷工,再來看看今年封館的脈絡。
勞資協議出現之前
在美國職棒早期,勞資關係一面倒的傾向資方,老闆們一直握有球員生殺大權直到60年代末期。
在職棒萌芽的19世紀末期,球隊老闆們就建立起保留條款制度,與球隊簽約的球員,下個賽季所有權仍舊屬於原球隊,這是避免球員自由換隊拉抬薪資。
這段期間不是沒人想爭取球員們的權益,先後建立好幾個球員代表組織,早期爭取權益的方式不太一樣,是用「建立新聯盟」的方式。
職業棒球員兄弟會(Brotherhood of Professional Base Ball Players)於1885年創立,一開始是單純的聯誼性質的組織,後來球員意識抬頭,更在1890年催生由球員主導的球員聯盟(Players' League),但營運狀況不佳,只打一年聯盟就解散。
球員保障協會(Players Protective Association)於1900年創立,當時國聯獨大,球員保障協會幫助小聯盟層級的西部聯盟(Western League),更名為美國聯盟並宣布提升為大聯盟層級,與國聯對抗。在國聯美聯互鬥期間,協會也幫助對國聯不滿的球員加盟美聯,但依舊無法撼動保留條款,甚至在1903年大聯盟成立後,影響力逐漸衰退。
美國職業棒球員聯誼會(Fraternity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of America)於1912年創立,隔年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年成立,並高薪挖角大聯盟球星,迫使大聯盟球隊提高球員薪資,1914年聯邦聯盟向大聯盟提起反壟斷的訴訟,但聯邦聯盟營運也出現了財務危機,於1915年整併進大聯盟。聯誼會想醞釀罷工,但沒有成功,不久後解散。
以上三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三個球員組織最後解散,而三次組建新聯盟,兩次失敗的原因都是營運和財務問題,唯一成功的美國聯盟,最後放棄與國聯競爭,以合作共組大聯盟的方式並存。
後來又有兩次由律師發起的球員組織,分別是1922年的美國國家棒球員協會(National Baseball Players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及1946年的美國棒球公會(The American Baseball Guild)。
前者創建者Raymond Cannon,是幾名涉及黑襪事件球員的辯護律師,這個身分並不討喜,後來導致協會的失敗;後者曾醞釀罷工,但無法說服球員,而老闆們適時做出讓步,球員們也接受老闆們的方案,其後在投票中反對公會,美國棒球公會只能走向解散。
在幾度爭取權益失敗後,球員們變得保守,甚至多數球員認可保留條款,認為球員們需要保留條款。
1950年代,新的球員代表組織成立,名叫大聯盟球員工會(Major League Baseball Players Association,以下簡稱工會或MLBPA),但一開始行事相對保守,比起保留條款,更關注退休金、廣播收入的分潤(電視轉播尚未普及)。
1956年,即將退役的名投Bob Feller,被選為MLBPA第一任主席,代表球員與老闆們會面。Feller與當代球員想法相左,公開表態反對保留條款。
▼生涯21年累積266勝的名將Bob Feller
道粉
1.「不過正式封館仍舊相當令人震撼」這句是說真的嗎?
我有那麼丁點感覺,聯盟/球團老闆/球員/球迷,似乎全都不是那麼在意封館。
今年自由市場,很多球團老闆很敢花錢,自由市場較往年更是提早活絡及更暢旺。
想當然爾,球團老闆及球員,肯定認為2022年球季會開打無虞、聯盟會依行事曆正常運作吧!(即使開季若晚些也會很快落幕)
2.設想,若來一次全年風館/開館遙遙無期,往後,聯盟/球團老闆/球員/球迷,可能才會聞「封館」而憂而怕。
到那時,「封館令人震撼」這感覺就浸骨貼切了!
亨力
震撼也就是形容詞,每個人感受不一樣。醞釀封館好一段時間了,聯盟和球員都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才看起來沒事。封館代表勞資對抗檯面化,雖說12月就開始封館,是為了有時間協商,避免春訓和例行賽被影響到,但目前兩邊的提案差相當大,除非一方妥協,不然我個人是比較悲觀的,可能會在1月底2月初才勉強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