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二)帕運國手李凱琳跟林姿妤被東海大學邀請,來分享她們選手生涯遇到心路歷程。
努力又堅定自己的信念,在柔道戰場中打出一片天 – 李凱琳

第一位分享的選手是李凱琳,目前28歲的她,因家族遺傳的視神經萎縮症,視力僅有0.03,甚至連聽力備受影響,因為身處柔道世家,看到自家的叔叔李青忠(1996年亞特蘭大帕運柔道金牌選手),於是踏上了柔道國手之路。
剛開始先接觸角力,到高三開始柔道選拔,某天碰到膝蓋傷勢困擾(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當時被宣告選手生涯可能結束,上了大學接觸防護員,經歷各種傷勢困擾,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2012年踏上帕運舞台並拿下銀牌。

參與各種國際賽,除了擁有好成績,身上帶了一些傷勢,當中李凱琳也懷疑自我,可不可以堅持柔道之路,幸好有隊友跟朋友的支持跟鼓勵,藉由書籍、轉換心情,試著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保握比賽的當下跟世界的美好。
今年東京帕運,雖然受到傷勢影響,成績不太理想,但堅持下去、不讓自己遺憾,當中獲得很多收穫。

李凱琳希望可以藉由這次比賽,讓台灣可以看到帕運選手在場上的努力。
克服心中的各種聲音,在桌球場上發光 – 林姿妤
第二位分享的選手是林姿妤,是新生代的桌球好手,來自台中霧峰,小學三年級接觸桌球,在國二那一年經歷車禍的意外,經過兩個星期後發現右手疼痛,那時沒特別警覺,到了國手選拔賽發現,拿不起球拍、覺得有異樣,看了中醫跟西醫都診斷出肌肉扭傷,去大醫院發現右手韌帶受傷,手術完後經歷辛苦的復健。

復健這段時間,出現對自我懷疑,當時對人際關係跟桌球有負面情緒,以及碰到日常生活的不便,碰到好朋友的鼓勵跟陪伴,決定回去做復健跟同學交流,這時才發現“困住的原來是自己”。
原本很抗拒以身障選手出賽,後面經由老師的鼓勵下參賽,在比賽中發現其他身障選手的拼勁,帶給林姿妤震撼,不再糾結自己是身障選手的身份,開始參與國內的相關賽事。
上大學後,遇到一位心理老師開導自己,從生命溫度計中發現之前碰到的歷程,慢慢的走出心魔,學會去看待世界。

現場問答時間Q&A
李凱琳選手:
Q1:請問參與的國際賽事,哪一場比賽讓妳印象深刻?
A1:每一場比賽都印象深刻,也帶來不同的收獲。
Q2:如何在比賽前,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A2:試著不要在意外界的看法,專住在比賽上。
Q3:賽前有沒有穩定自己的小方法?
A3:賽前會跟防護員討論,聊聊目前的情緒,來舒緩心中的緊張跟壓力。
Q4:如何找到自己的專長或天賦?
A4:從小就決定打柔道,沒有一位運動員天生就有天賦,都是經由後天的訓練跟努力,打出一片天。
Q5:對於身障體育環境,有什麼感想?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A5:
(1)運動生涯初期,身障選手一年只有一場比賽,平常自己尋找運動訓練中心或運動場所維持訓練,近兩年台灣開始投入身障體育環境,改善制度、提供營養金等,資助身障選手。
(2)今年帕運結束後,目前對身障運動員沒有具體的規劃,希望可以去改善,未來給身障運動員一個好環境。

Q1: 如何在比賽前,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A1: 比賽前經由訓練,之後利用實戰經驗備戰。
Q2: 帕運選手跟一般選手的訓練差別?
A2: 因為有些動作比一般選手不便,需要教練跟隊友的耐心陪伴,找出適合的訓練方式。
Q3:賽前有沒有穩定自己的小方法?
A3:賽前會聽音樂,不太會去跟其他人接觸,讓自己更投入比賽狀態。
Q4: 如何兼顧學業跟之後的比賽?
A4: 帕運選手跟一般選手不一樣,沒辦法掛學籍並專心訓練,需要回學校上課並跟教授溝通,但教授都會認為是自己選擇,要自己分配時間去平衡課業跟比賽。
Q5:有沒有企業賛助身心障礙選手?
A5: 企業通常賛助選手,除了投入體育環境外,也希望可以替企業帶來名譽,但跟一般選手比較,很少企業賛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