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式划手常見的向前回復動作,依照外觀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 直臂、曲臂、高肘 ),我會用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介紹動作成因、實際用法,讓還不會游泳的人也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
如果你都已經知道這些回復方式,不妨聽看看他們的成因和優劣,知道這些資訊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適合的動作。
1. 自由式手臂回復方式
自由式常見的划手回復方式共有三種 : 直臂回復、曲臂回復、高肘回復。
1) 直臂回復 : 自由式手臂向前回復時,手肘保持完全伸直不彎曲。

2) 曲臂回復 : 相較於直臂回復,它的手肘彎曲幅度較大,但是比高肘回復小。

3) 高肘回復 : 由於小臂(手肘與手掌之間的部位)完全放鬆,小臂會自然垂下,相對的手肘位置最高。

2. 直臂、曲臂與高肘回復的關係
許多人會誤會高肘回復和直臂回復是完全不同的姿勢。
事實上,高肘是從直臂演變而來。將直臂的動作加上小臂放鬆,因為放鬆的關係,小臂自然垂下,手肘也相對位於最高點,最後呈現的就是高肘回復的姿態。
曲臂回復則是在直臂與高肘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它的小臂放鬆程度沒有高肘大,垂下的程度也沒有那麼多。

不論哪一種回復動作,要完全掌握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練習,雖然曲臂與高肘多了小臂放鬆的技巧,但是要完美應用在自由式的轉體、節奏裡,三個回復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課題要克服。
3. 直臂、曲臂、高肘回復的優劣與用途
-
直臂回復
優勢 :
1) 手臂向前移動的速度為三者最快。
2) 由於手臂移動速度最快,雙手划手頻率也為最快。
劣勢 :
1) 手臂負擔相對的是三者最大,手臂舉高準備向前回復時,由於小臂未放鬆垂下,肩膀會承受整個手臂的重量。
2) 手指頭入水點是三者最遠,入水後沒辦法再做額外的延伸抓水。
3) 入水點遠,加上速度快,抓水的效率為三者最低。

直臂回復為短距離爆發選手最常使用,包括 50 米、100 米自由式,它有最大的離心力加速度,因此手臂向前移動速度為三者最快,而且,在短距離項目中,由於競泳的時間短,可以不需要過度考慮手臂負擔問題,所以非常適合使用。
著名選手 : Florent Manaudou( 法國 / 倫敦奧運 50 米自由式金牌 )、中村克( 日本 / 2018 年亞運 50 米自由式金牌 )。
-
曲臂回復
優勢 :
1) 手臂向前移動速度接近直臂回復,又由於手肘有彎曲動作,入水還可以作小幅度抓水動作。
2) 手臂移動速度接近直臂,但是離心力沒有直臂那麼高,控制力相對親民。
3) 是現今短距離自由式選手最常使用的回復動作。
劣勢 :
1) 手臂負擔大,雖然小臂有放鬆,但放鬆程度沒有高肘那麼大,肩膀壓力一樣不小。
2) 手指頭入水點為第二遠,入水後的延伸抓水幅度還是有限。
3) 手臂移動速度沒有直臂快,手臂負擔也比高肘大,定位較另外兩種模糊。

曲臂回復一樣是短距離爆發選手常使用,包括 50 米、100 米自由式,它有離心力加速度,又可以在入水時做抓水,且曲臂的離心力也沒有直臂那麼強,使用者可以更好掌握,常見於距離較遠的100 米自由式賽事。
著名選手 : Nathan Adrian( 美國 / 倫敦奧運 100 米自由式金牌 )、Caleb Dressel( 美國 / 東京奧運 50 米、100 米自由式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