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Ray Allen是個循規蹈矩的人,對於有規律、有規則的事物抱持著超乎常人的狂熱,甚至到了瀕臨強迫症的境界。
至少在Allen入選名人堂時,知名專欄作家Steve Aschburner是這麼評論他的。
Aschburner認為在Ray Allen的6呎5的軀殼裡,埋藏了一個尊重儀式感、有點過份迷信,卻從不受到命運誘惑的謹慎靈魂。
但這就是他,全名為Walter Ray Allen的職業籃球運動員。
在生涯的18個賽季裡,他把自己擁有的每一項技能都磨練到極致,為自己開通前往名人堂的道路,並在途中設立了無數難以超越的「雷槍障礙」。
直到一位名為Stephen Curry的小夥子後來居上,但這無損於Ray Allen的史詩級地位。當我們談到NBA的傳奇射手時,永遠少不了他的名字。
「相信過程」,Trust the Process,是費城76人近年來廣為人知的口號,創造出難以計數的推特標籤,以及龐大可觀的行銷商機。
但早在Joel Embiid跟Sam Hinkie之前,Ray Allen就已經把它內化為自己的座右銘,時時刻刻砥礪自我。
關鍵的差別在於,Allen相信的不是球隊的重建過程,而是「自我鍛鍊」的過程,相信每一滴汗水都會值得,所有付出的努力更不會騙人。
就像《宅男打籃球》第43話,周大華激勵隊友的那段話一樣,讓出手頻頻落空的蛙仔得到繼續投籃的勇氣。
「因為你已經練習這麼久了」
「而練習是不會騙人的」
這些「練習」生成Ray Allen在場上的自信,來源於他每一個努力鍛鍊的「過程」。縱使那些過程是孤獨的,但正如接獲傳球、起跳、出手的每個當下--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你,除了你自己。
「他的綽號是『Everyday Ray』,因為他每一天都在練習,」熱火總教練Erik Spoelstra這麼說,他曾在2012到2014年間與Allen合作。
那是Allen生涯的最後兩季,卻保持著和生涯最初兩季別無二致的習慣,十數年如一日。
「這不是指『每隔一天』,或是『某些時間內』的每一天,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每一天』,Ray每天都會練習。」
即便在號稱籃球最高殿堂的NBA,他的職業精神與工作紀律仍然維持在聯盟的前段班,可能有八、九成的球員都難以像他這樣持之以恆。
這些習慣從他的學生時代就已經養成,讓他顯得格外早熟,成為職業球員後,密爾沃基、西雅圖、波士頓和邁阿密… …各城市也都遍布其勤奮鍛鍊的足跡。
暢銷作家Malcolm Gladwell曾撰寫《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提出著名的「10,000小時」法則,讓大家對「努力程度」生成更清晰的標竿。
Allen應該不僅做到了這「10,000小時」,還將它發揮到了極致,說不定還得附上指數,才能更貼近實際狀況一點。
Steve Aschburner曾用「測量兩次,一次切割」(measuring twice, and cutting once)為Ray Allen作註解。這是西方木匠的座右銘,可以解讀為謀定而後動、防患未然之意。
因為Aschburner看過他在空曠的座位區空揮,彷彿為下次的投籃「預習」,找尋著最完美的出手角度。然後,他真的投進該場的關鍵球,幫球隊在第四節取得勝利。
這不只發生過一次,而是50次、100次,就像是提前把腳本設置好,上場默默完成一切。
這麼聽起來,Allen似乎是把一切都「設定」好了,但根據他本人所說,自己沒有安排得如此鉅細靡遺,事實上也不可能。
他主要還是侷限在他能控制的東西,並且做到最好。。
「成功關鍵的No. 1,是讓自己可以上場比賽--不要因為粗心犯錯而被換下來,」Allen笑著說。
「不論是面對明星賽、奧運、名人堂,都是相同的道理。我必須確保自己處於最佳的體態,做好最充足的準備,才能讓自己有最好的機會登上這些大舞台。」
「綜觀我的職業生涯,我向來被當作關鍵球員,因為我到了第四節還是能命中投籃。」
然而這對Ray Allen來說「還不夠」,能在第四節上場只證明了自己是「其中一個」狀態好的球員,他追求的目標顯然不只如此。
lisungyu
ray allen真的很特別,出道時是(主打)飛人扣將,退休時卻是以神射手身分離開球場。
可惜他在bucks的接班人michael redd沒能走上一樣的軌跡,曾經也很有機會從禁區進攻的球員開始生涯,轉型神射手,卻因為傷病,在神射手的路上才走了一半就.....
中壢小跑車
好久不見,謝謝回應喔!如你所說「出道時主打飛人扣將,退休時卻是以神射手身分離開球場」,Ray Allen真的是很特別的生涯
Michael Redd也確實是讓人有點惋惜,總覺得還可以再久一點,現在看到Khris Middleton偶爾也會有他的影子,可以算得上是後繼有人吧
推薦「左輪手槍:Michael Redd」,好文值得回味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4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