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季至今,東區各隊戰況互咬劇烈。而開季前一般被評估為聯盟實力倒數的騎士,面對平均難度數一數二的賽程,在前20場比賽裡幾乎都保持著五成以上勝率,擊敗過金塊、快艇、老鷹、尼克、塞爾提克等上季進入季後賽、甚至分區決賽的強隊,遭遇太陽、籃網、湖人等隊伍也能鏖戰到最後關頭。說是奇蹟般的成果還言之過早,但騎士的表現的確大大顛覆媒體、寫手(包括我)的想像。
騎士的強勢開季,當中最令人驚奇的應數J. B. Bickerstaff總教練將新人Evan Mobley搭配Jarrett Allen,並把投射長人Lauri Markkanen擺在三號位的陣容高大化打法。要知道,從禁區怪獸中鋒低位碾壓,到三分球越投越遠,各位置分工模糊化……聯盟的球風演變皆有其背景。想成為強權,未必非得樣樣都依循主流炮製,但相反著幹的球隊,基本上絕對難以獲得成功。而攤開球員名單,騎士在建軍上正與聯盟走向相悖。側翼,特別是附加射程、傳導組織、防守、單挑等技能包的側翼,是聯盟最炙手可熱的「品項」。護框自然也很重要,但球隊總管多半可以接受花小錢把這份活包給6呎9吋、10吋的堪用長人。
協調、分工與戰術配置
一位生涯平均95%的出手都在禁區裡,專長是防守與鞏固籃板的中鋒;熱身賽看得出有點天分,但問到要把他擺那個位置卻有百百種不同看法的探花郎;邁入生涯後期,前兩季幾乎全掛傷號,意興闌珊的前明星大前鋒;手感柔順,常在外圍飄著開火的7呎射手。騎士長人兩兩組配看起來的確能併發各種火花,但同時使用三個而且負擔大量的上場時間?再看看上季騎士還被迫使用Okoro很吃力地扛上小前鋒,各界對這種極端的配置有所質疑,並不意外。
首先,三塔全都登場的時間其實不算相當多,大約在首節中段Mobley就會下場由替補長人Love出馬。Markkanen的位置也會由正規的小前鋒Cedi Osman接替。Bickerstaff總教練調度的大原則是1.確保Allen、Mobley至少有一人在場上,2.維持一個,甚至兩個有射程的長人拉出空間。
三塔的成效,主要來自教練團依照個人的特性分配任務,以及讓他們與其他球員「連線」。約莫十年前,在灰狼擔任助理教練的Bickerstaff,看到前總教練Flip Saunders(1955-2015)以Kevin Garnett為軸的1-2-2區域聯防。此後一直惦記在心,今年,他效仿前人的智慧,並且把Mobley放在原本Garnett的位置上,將他的防守範圍活用到最大極限,Mobley干擾投籃(contests shots)的總次數多到即使手傷休賽4場,仍然可以排到聯盟第二,場均則保持第一。仰仗Mobley的機動性,騎士可以自由地切換區域聯防與單防,或在底線設計陷阱夾擊持球者。Allen與他則形成草創版「David Robinson / Tim Duncan」或波士頓時期「Garnett / Kendrick Perkins」的互補效應。
接著,教練團建立後衛群與雙塔的聯繫,根據統計,上季Allen接獲雙衛傳球的比例約莫只有4成。本季光是來自Garland傳球的比例,就從上季的23.4%一舉上升到31.5%,如果再加上Rubio,可供給Allen高達6成的傳球,每場產出3.6個助攻。特別是Garland本季將擅長的拋射動作,練的與傳球相似來混淆防守者,上季Allen整季只有50次第一時間灌籃,本季迄今已經累積28次。Rubio的加入功不可沒,他與Garland的組合在場上的攻守淨值(NETRTG)是騎士之冠,Mobley受惠於兩位後衛的助攻則多達55次。
Markkanen的防守不如想像中差
前20場比賽打完,Markkanen的防守效率值在騎士隊上只能排在倒數。不過在三塔的設定中,「芬蘭司機」本就無須負擔太重的防守任務。論與對手側翼相匹敵的腳步、速度,Markkanen可是半點全無,不過只要具備防守的意願、意志加上身高,他有效的阻滯敵側翼的進攻(Markkanen的防守平均速度甚至比Allen還快一點),讓另外兩塔能進入之後的防線位置,對手的攻擊無法得逞。Allen說道「我可以放心地走出禁區敲火鍋,因為我知道身後有Mobley與Markkanen照看著」。身處聯盟好手最多,攻守交鋒最具火花的側翼線,Markkanen已經跟許多危險人物交鋒。在他防守下黃蜂的Kelly Oubre Jr.、Miles Bridges合計投11中1,Paul George投7中2,Tyler Herro投4中1,實績證明他雖有弱點,但沒有那麼容易被吃乾抹淨。
冷水
這樣看來很吃Mobley的協防作用,有沒有Mobley在場/不在場的防守數據對比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