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棒球名言堂】林智平: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唯有這樣練習我才有可能繼續生存

林智平的範例值得多數身形條件平凡的選手學習,因為他不是天才,勤勞是他唯一的成功途徑,他的職棒生涯就是「勤能補拙」的最佳詮釋。

Yuchi Huang

智平真是四拍子球員,除了長打率較低、以及中線出身對正面強襲球反應稍慢外,在LM連霸時,二棒角色扮演得相當稱職,無論是觸擊打帶跑戰術執行,或是取代一棒上壘後盜壘成功都是常見戰術。若不是談約談崩被冷藏,200盜應該是輕鬆達成的紀錄

林智平
外號「小師兄」,樂天桃猿隊內野手,花蓮阿美族人。出身棒球家庭,守備穩、速度快,進壘能力佳,中職生涯總盜壘數超過150次,2014至2016年締造盜壘王3連霸;2屆三壘金手套獎、3屆三壘最佳十人獎得主,是中華職棒極少數攻守兼備的三壘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文於2021.12.15 首發於 TSNA 卓子傑專欄,經同意後轉載。

 

正文:


林智平的一軍菜鳥球季是2009年,和我的職棒工作新人年同年,在球隊辦公室初次和他互動是在他的首轟之夜,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這人話真少,說話臉上沒表情,是不是心情不好?」認識他久了才知道這是個外冷內熱的人,他的招牌一號表情直到現在也沒什麼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智平從穀保時期就是當家游擊手,進入文化大學後開始對職棒產生憧憬,躊躇滿志的他報名了2007年中職選秀,但身材單薄、業餘打擊成績不算出眾,當年球探報告評價他「會是優異的守備中線,但打擊較弱,若增重訓練或許有養成空間。」在林益全、詹智堯、廖英傑等業餘好手雲集的2007年選秀會上,他沒有引起太多注目。

 


英雄不怕出身低,幾輪入選不是重點,能打出名堂才是!當時沒人料到林智平這個黑瘦的小夥子會成為La new熊隊農場土生土長的球星;2008年他在二軍用打擊率0.392的屠殺級別成績拿下打擊王,不到1年後就順利站上一軍舞台。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智平守備優異,但從2009年起熊隊廣納二游人才,前有老將張家浩、余進德,後有陳雁風、葉竹軒,加上旅美歸國的郭嚴文、異軍突起的郭修延、郭永維兄弟,都嚴重擠壓到他的中線發展空間,2011年後,林智平幾乎完全退守三壘防區。

 


林智平不擅言語,訪問時並非談笑風生型選手,雖沒有被媒體修理的疑慮,但也談不上有媒體緣,這和球員受訪量與應對能力間的循環有關,長期缺乏新聞爆點造成訪問量少,應對能力自然不會得到相應的提升;2011年,他在守備時因與對手林宗男相撞憤而踹人的「鬼腳事件」,讓輿論對他的惡評來到最高點;隔年三壘金手套獎,身為唯一入圍者卻被評為「未達獲獎標準」而落選,獎項寧從缺也「不予智平」的天大玩笑,多少反映了他不受媒體青睞的事實;這個經驗對他而言是個警惕,讓他知道自己不夠好,嘲諷和揶揄是他職棒生涯邁向完熟前的考驗,他把失望化作動力繼續苦練不輟。

 


職棒是個殘酷舞台,在過去10年僅有4支球隊、年年選秀還湧進大量小鮮肉卡位的情況下,桃猿守備教練蔡昱詳一句「要珍惜穿球衣的日子」讓林智平深感時不我待,他的選秀順位低、也沒有顯赫的國手資歷,卻要從人才濟濟的桃猿脫穎而出,憑藉的只能是比其他人更努力。

 


2012年起,他在比賽賽後都特地留在球場進行打擊練習,非打完200顆球不肯休息,「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只能不停地打,才能把好揮棒變成反射動作」,一般選手賽前打擊練習約20球,平常練習約50-80球,要在例行練習和賽後額外用休息時間維持特打習慣,需要超常的毅力和集中力,「唯有這樣練習我才有可能繼續生存!」在職棒圈活下去,這就是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身分轉換以後,林智平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當他結婚並當上父親後,從他身上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成熟,無論對家庭或對球隊而言,林智平都給人能賦予更大重任的感覺,與他接觸過的朋友都說:「智平和以前不一樣了。」

 


曾因出腿踹人惹禍,林智平最終也是靠著快腿扭轉乾坤。2014年他以31次盜壘首登王座;隔年用32盜衛冕成功,2016年他如願締造盜壘王3連霸,追比大前輩林易增和黃甘霖的成就,而生涯通算盜壘成功率還更在兩位耆宿之上;林智平的跑壘判斷優異,上壘後目光猶如銳利的獵鷹,緊盯投捕搭檔任何一絲空隙,即便你知道他要盜壘也很難順利阻殺,這讓眾家投捕如臨大敵、芒刺在背,當年飽受揶揄的「鬼腳」封號,如今反倒成為對他盜壘能力的盛讚。

 


勤能補拙,終能含淚收割,特打形成的身體記憶有效提升了他的擊球率,智平的上壘率高、戰術執行確實、跑壘判斷好,加上後續棒次安打時他的進壘能力又強,這也是為何無論總教練是洪一中還是曾豪駒,林智平都是教練團攻城掠地的一枚活棋,即便2020年賽季他已年滿35歲,這在很多人心中已過了選手的巔峰期,但十數年如一日的小師兄依然能在一軍游擊手林承飛傷退之際銜命上場,重回睽違6年之久的游擊大關用攻守兼備的成績站穩先發,甚至讓林承飛傷癒歸隊後也只能坐看前輩表演;在守備難度高、競爭激烈的內野防區,很少有老將能像林智平般在緊急救援下還能繳出高水平演出,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


樂天桃猿原是在主力游擊手林承飛受傷的情況下不得已安排林智平頂替,但林智平卻用強勢表現回應總教練「我並不只是一個代班人選」,他的成績甚至足以說服曾豪駒「安排林立跟林智平同時上場才是火力最大化的選擇」;一個身材並不突出的老將,在強打如雲的桃猿隊把握少有的契機打出生涯另一波高峰,林智平的範例值得多數身形條件平凡的選手學習,因為他不是天才,勤勞是他唯一的成功途徑,他的職棒生涯就是「勤能補拙」的最佳詮釋。

 

 

Photo credit:運動視界圖輯。

參與更多運動議題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運動狂人 Sports Maniαc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