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是台灣運動歷史上發光發熱的一年,除了東京奧運收穫台灣隊史上最佳的 2 金 4 銀 6 銅的好成績外,加上疫情延宕一年的奧運,讓全世界不論看好或看衰都引頸期盼;民眾們守在直播網路前鼓掌加油,再加上社群網絡的推播助瀾下,運動員被高高的捧起,回國後無論是代言活動,結婚或持續鍛鍊,舉手投足都是鎂光燈注意的焦點,長期的辛苦化作美好的果實,身為關注這些運動員的體育人也與有榮焉。
中華奧會辦理的「奧林匹克精神全國巡迴講座」,從 2015 年開始嘗試辦理,2016 年正式展開至今,已經完整走完 6 年,往第 7 年前進,今年縱使因為疫情來襲,但從 9 月後開始共舉辦了 36 場講座 (國中 20 場 + 高中 15 場+佛光大學新增 1 場),接觸以體育班為主的學生跟運動員共 2,839 人,邀請了 27 位運動員,其中有 13 位是奧運選手(含 10 位東京奧運會選手包括:柔道楊勇緯、蔡明諺、林真豪;射箭魏均珩;田徑陳奎儒、楊俊瀚、謝喜恩;游泳黃渼茜;拳擊陳念琴;跆拳道黃鈺仁),6 位亞運選手、2 位世大運選手跟 6 位其他單項運動賽事教練及裁判。在今年台灣對體育運動關注的熱度加持之下,中華奧會過去紮實累積的成果開始被全台民眾看見,再次證明「事情再對也要禁得起時間考驗」、「累積的過程是馬拉松而非短跑」的根本道理。

向運動員學習,人人都能鍛鍊出厚實的心智肌力
除了台灣選手的故事,我也想談談一位外國網球選手今年的小故事,對我很有啟發。
2021 年 9 月,剛考完大學入學考試的18歲的英國選手艾瑪·瑞杜卡努 (Emma Raducanu) 在美國網球公開賽上暴冷奪冠,這不僅是一座冠軍,Emma 更是連贏 10 場,20 盤一盤沒輸且連續擊敗了東京奧運冠軍 Bencic、希臘一姊 Sakkari 等 10 位選手,搖身一變成為美網聲量最高的球星,網路搜尋次數甚至是喬科維奇的數十倍。
但你知道嗎?在 2021 年 6 月,Emma 以外卡的身分參加溫布頓網賽,當時她的世界排名還在第 366名,而且因為疫情她已經超過1年半沒出賽,打到第四輪時她主動退賽,原因是「呼吸困難」。但 Emma 退賽後卻又立刻進入美網的備戰狀態,先是飛到美國先打初階的硬土賽事適應球場,而且正值學生時期的她,早也已經選好了學校科系想要主修財務,她從沒想過要拿美網冠軍,甚至打算會外賽打完就走,連回程的機票都訂好了,因為除了網球,她早已規劃好不打球後的下一步。

我覺得 Emma 身上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首先,Emma 在備戰溫網美網時,仍然去考了大學入學考試,讓自己擁有更多元的視野跟選擇權,才有更多的可能性;緊接著當她從世界四大網賽之一的溫網退賽後,立刻用手邊具體的任務取代負面的思想,轉身投入美網的準備,並且她沒有身段,可以回頭從賓州、聖荷西的初階賽是打起,因為只要是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她改善現況的,她就會去做。
跟著奧林匹克精神講座走過6年,讓我看到台灣也有太多的「Emma」,這些運動員的生命故事值得我們觀察跟學習,也讓我們更相信,提早深耕讓年輕體育班學生了解未來的可能性運動員學習的重要關鍵,甚至讓我對於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知識」、「技能」、「態度」,又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用腦、用手跟用心,學習運動員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第一層的學習,是學習知識。知識是已經被證明的規律,它是確定的,不需要你再透過自身的成功、失敗去驗證,然後才說服自己說:「我終於恍然大悟。」知識是透過記憶存取、分類在你大腦中的抽屜中,需要時再拿出來用,但是知識是有「保鮮期限」的,過期的知識不但會變質,超過時效性還不管用,就像是我們離開學校後還是要持續學習,因為世界一直在變,工作要求一直在提高,所以我們才需要終身學習,不斷的更新大腦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