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奧運年的最後一天,我回顧自己這一年,想跟大家談談運動員生涯規劃中最調皮、很重要卻又常常被一句話帶過的核心關鍵:時間。
有時間效應的影響,才有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跟時間息息相關,舉個簡單的例子,昨天的訓練不會在今天直接反應在成績上(可能只會反應在腿痠上XD),運動員這個星期熬夜玩通宵,也不會立刻運動表現下滑,時間是我們在思考生涯系統性規劃時的關鍵環節,說極端點,如果只在乎短期或瞬間反應,不需要在乎生涯規劃,另一個極端是如果人沒有時間的限制(例如長生不死),也不需要生涯規劃(因為早想晚想都一樣)。
但時間的效應是什麼呢?這個系統思考三大要素,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時間滯延中的「時間滯延效應」為什麼對系統有影響呢?麻省理工學院的資深講師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在他的書《U型理論精要》中提到:要「從系統中看見自己」,他舉了個很生活化的例子,在冬天要洗澡時,當你把水龍頭往左邊轉,水會變燙,往右邊轉,水會越來越冷,你只好向左、向右、又向左、又向右的調節水溫,每次洗澡都要先花時間做這件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是你的熱水器壞掉,而是因為轉水龍頭,熱水要經過冬天的管線到你家中有一段時間差,從打開熱水到水接觸到你的皮膚不是一瞬間的,因此這讓熱水、水管、水龍頭跟你之間本來就複雜的關係,在增加了一個時間維度的複雜性,讓我們的行為跟決定又產生了變化,因此很難產生一步到位的效果,這就是時間滯延。
時間滯延效應是個調皮鬼,讓本來就複雜的生涯規劃變的更撲朔迷離,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時間滯延效應無處不在。像是最近發生的疫情 COVID-19 ,人體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間有一個「潛伏期」,這段時間會讓我們難以追溯病因,但如果發病又會令人手忙腳亂;在比如農夫種植稻米作物,從播種到收成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耕耘」,這個時間有時候會長到令人懷疑努力到底會不會有收穫(像是種植樹葡萄要7年)這段漫長的等待,往往讓我們無法立即檢驗自己的判斷。
運動員在訓練中知道要通往奧運舞台需要時間,但在比賽或是生涯決策時卻總是想急著下決定,趕快分出勝負結果,為什麼會這樣呢?要解釋這件事情,就比單純解釋現象要難的多。
那是因為,運動員生涯規劃跟生養小孩的教育是很像的。養小孩時間需要10年、20年,從開始教育、養成觀念到最後看到結果,這十年的延遲、寒窗無人問的等待,這段過程中跨越了不知道多少人、事、物跟各種環境變化,無法指向單一原因,讓人等了又等,誰能說現在的頂尖運動員郭婞淳,能有這樣善舉跟成績,並在 2021 年第 4 次榮獲運動菁英獎最佳女運動員,獲頒總統府表揚的「五等景星勳章」,同時還拿到輔大碩士學位,難到是因為她在10年前的台東舉重館裏,教練的某一句話從此讓她頓悟改變而造成的結果嗎?因為在教育、生涯規劃的路上,任何一個微小的變量,都有可能使運動員成為不一樣的人,因此無法做單一歸因,也不合理。
但時間滯延效應這個調皮的因素仍在,當我們在生涯規劃的路上遇到了,又該怎麼辦呢?其時有三個方法可以思考:
一、看一件事情不要只看現在,更要看十年前
有一句我一直很喜歡的話,是這麼說的:「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這句話真的是時間滯延的最好體現,能夠得到一顆結實累累的樹,絕對不是因為昨天做對了什麼,而是更早在多年前對今天結實累累的想像所做的關鍵行動,你看到麟洋配羽球雙打出色、還有小戴穩居球后寶座史上最久,深聊後發現他們都有經紀人,於是回去後立刻上網找,想要找個運動經紀人就覺得自己即將拿下奧運金牌或成為球后。你不該看現在的他們身上有什麼,而要看一個選手10年、15年前還沒成名時他都在做些什麼,那才是我們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