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1/02

謝謝運動員,說出迷惘的我沒能說出口的人生《場外人生》書籍推薦

從場內到場外​,從選手到人生​;20種力量,20位運動員​,他們就在你我的身旁​,他們那靈動飛躍的身影​,那些付出無數的汗水代價​,不斷挑戰自我夢想的原型​,匯聚成故事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我們人生的增肌指南​。

作者:曾荃鈺

協會新書《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的我們20種力量》壓底線在東京奧運年的倒數兩天上市,是新年的開始,是台灣運動員生涯故事可以被更多人看見的起點,也是我們協會第一年除了課程跟輔導陪伴外繳交出的具體成績單。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運動員用他的一生,說出我沒說出口的人生

十四年前的秋天,一位大學新鮮人一腳踏進臺體校園,那是我人生考試失利的低谷,卻也是我所有故事累積的基礎;一個在升學主義下的失敗者,在臺體與運動員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是運動員潛移默化教會了我,撞牆期該如何有勇氣超越壓力?在冷板凳上坐久了該如何向教練證明我還有價值?負面想法一樣有機會獲勝?該如何在盛怒中依然控制好自己?

可能有人會反駁說:「荃鈺,別太美化運動員了,我認識的選手可不都這樣!」
或是說:「我又沒有要當奧運選手,學這些東西能幹嘛?」

這都是很好的問題,就我個人跟選手諮詢輔導的經驗來看,第一個問題的關鍵是看的不夠深、走的不夠近,第二的問題的核心則是,運動員極具象的人生,能反饋給我們方向跟力量。

幾乎每位運動員都是從小就接受長期、反覆且嚴格的運動訓練,運動的成果卻要在短短幾秒鐘或幾分鐘內充分展現,無論練習時的技巧多高超、準備多充分,只要最終成績不如別人,就要承受「輸了」的結果,因此我總覺得運動員是「面對失敗的大師」,每個成功都是經歷了無數失敗、沮喪、挫折、迷惘後而得著,他們能「戰到現在」,肯定是做對了什麼,運動員用他極為具象的一生,說出我們沒說出口的人生,他們生涯的故事肯定有值得學習之處。

形式有序排列出生涯路徑,從 20 種力量裡找到自己的戰略勢能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直覺想到運動,除了力與美,在奧林匹克體育史中,運動競技取代了國族間的長期戰爭,讓運動成為平息戰爭的工具,但就力量的本質而言,我更喜歡把運動看為是一種能量跟戰略勢能轉換的工具。

什麼是戰略勢能?在戰略上的勢,不是經濟學上的趨勢 (Trend),而是勢能 (Potential),用來解釋運動轉換出來的力量。拳擊選手一拳打向你,是將他吃飯後產生的化學能(生物能)轉換成動能,用手部的關節打你柔軟的部位上,這就是戰爭工具的能量轉換,因此刀、弓箭、投石機都是各種動能間的轉換運用,借助力量的轉化來「造勢」,將環境變成有利於自己的局面。

中國古代戰略家孫子,在《孫子兵法‧兵勢篇》中說道:「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勢是貫穿作戰設計的根本。用物理來解釋,就是敵人在山谷,我從山頂將大石推下就是借「空間之勢」高於敵人,產生正勢差,作戰時對於力量在不同時間、空間、技術、方法等要素的基本運用就是「勢」,不過在作戰中,孫子認為不用每個條件都有優勢,只要在關鍵的時間點達到整體優勢的最大化,即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達到勝利。

但「勢」也就是力量要怎麼運用呢?其實有三個方法:動態轉化、爆發速度跟節奏控制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力量的動態轉化,在《孫子兵法.兵勢篇》中提到:「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指的是軍力在戰爭中會受到戰爭環境、列國既有實力的強弱、戰爭的性質(水戰、陸戰)、準備情況等條件,呈現出不同的力量釋放模式。
至於力量爆發的速度,孫子以「高山落石」和「疾水漂石」為例,說明軍隊力量的有效發揮離不開速度,提高速度,才能達到戰略上「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力量的節奏控制,孫子提到:「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發機。」控制力量使用的節奏跟距離,才能讓有限的軍力發揮無限的效益。

在大兵法家孫子眼中,自然法則的積水、駑鳥、木石、江河、日月、四時、五行、風火、山林等,無一不動,動是面對不確定未來世界的不變法則,但怎麼動?孫子認為,要了解自然運行的循環規律,借助這本身已經存在但不屬於自己的勢能來作戰,例如位能(積水千仞)、動能(決積水)、勢能(激水之疾)、張弩、發機等,在千仞之山上的一顆大石頭,這些山上的石頭本來就累積了無數的勢能,往下輕輕一推,它們的勢能就能為你所用,誰能懂得借用這些比自己更大、不屬於自己的力量,誰就能夠在生涯的戰場上成功。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