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就是農曆新年了,你有想在 2022 年培養哪個新習慣嗎?
James Clear 曾經在高二被球棒擊中臉部,鼻樑斷裂,顱部骨折,眼窩碎裂,可是六年後被選為大學最佳運動員,入選 ESPN 全美明星陣容,憑藉的是自己研究的新習慣養成步驟,並寫成《原子習慣》這本書。
我一共讀了三次,第一次是 2020 年,只覺得很有道理;第二次是 2021 年,因為想要練回腹肌,重新翻開這本書,希望找到更多動力;第三次是 2022 年,六塊腹肌練回來了,公司尾牙也結束了,難道好不容易養成的習慣要中斷或放棄嗎?
不!既然替自己取名為「竹南腹肌哥」,想要不愧對這個外號,一定要持續訓練下去。
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書中強調的「身分認同」,比起「有六塊腹肌的男人」,更想成為「每天早起、高度自律、體態輕盈、決不放棄的人」!
《原子習慣》分成三大部分—「基本原理」、「習慣法則」和「進階策略」,我借用前兩部分的架構,分享書摘和短評,還有我的實際作法。
Part 1:基本原理
我節錄書本中印象最深的三個觀念—「複利效應」、「專注系統」和「身分認同」。
【1.複利效應】
你應該有聽過「複利投資」,《原子習慣》則提出習慣養成的「複利效應」。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原子習慣》
Success is the product of daily habits—not once-in-a-lifetime transformations. ~《Atomic Habits》
作者提到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卻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變的價值。後者會隨時間而累積成可觀的變化,假如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會進步三十七倍;假如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會弱化到趨近於零。
換成我的例子,回顧將近兩年的腹肌訓練經驗,的確如此,兩度因為受傷和偷懶,分別休息三個月,腹肌幾乎完全消失,最後又花兩個月才練回來,從每天 2 cycles 290 下,循序漸進加到 630 下。
另外,作者提到「失望之谷」,在跨越關鍵門檻之前,往往要經歷一段不短的停滯期,表面上沒有改變,其實每一天的努力都在累積,並沒有白費,等到某一天才破繭而出。
換成我的例子,同樣有遇到「失望之谷」,怎麼練都感覺線條不明顯,即使增加訓練份量也是,但是我沒有放棄,反正目標在那裏,練到尾牙當天為止,總算在前一個週六,勉強有點像樣的身材。
【2.專注系統】
你應該有聽過設定「目標」的重要性,《原子習慣》則主張「系統」比目標更關鍵。
設定目標的目的是贏得比賽,建立系統的目的則是持續待在比賽裡。~《原子習慣》
The purpose of setting goals is to win the game.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systems is to continue playing the game. ~《Atomic Habits》
作者認為比起「目標」,更該專注在「系統」,原因是目標理論假設達到目標才會快樂,才算成功,沒有達到就會失望,就算失敗。所以重點不在於達成任何單一成就,而是不斷改善和精進的過程。
梅原大吾是全球電競冠軍,他在《年輕人寫給年輕人的人生攻略本》提過類似的觀念—
「獲勝或許是目標之一,但不可以是目的。」
除了比賽有輸有贏之外,他並不想透過世界大賽來獲得一百分的喜悅,比較喜歡透過每日練習得到六十分的喜悅。
因為持續成長比贏得冠軍更難,就算剛拿下冠軍,隔天他仍然會去電玩遊樂場,而且一年只有除夕和初一休息,其他三百六十三天都在練習電玩。
換成我的例子,2018 年在公司尾牙扮成「斯巴達三百壯士」,2020 年扮成「賣六塊雞(肌)的肯德基爺爺」,都是聚焦於「目標」,拍完照片,寫完心得,沒過多久又開始喝珍奶、吃宵夜,才會落得「五年內重練三次」的下場。
相較之下,從今以後要嘗試把重點放在「系統」,有點像「無限賽局」的概念,不要目標達成就鬆懈。
【3.身分認同】
你應該有聽過「KPI」,意思是關鍵績效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要有量化成果去衡量績效,《原子習慣》則認為「身分認同」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