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2/08

東奧熱潮的半年後,檢視臺灣民眾對運動員的偶像迷思

因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原應該在2020年就登場的東京奧運,延後到去年的2021年才正式向世人見面,而在經過18天的賽事後,東京奧運在2021年8月8日舉行閉幕式,為延期一年的奧運畫下句點。 至今,奧運閉幕後已經過半年,我想提出另一個角度,看半年前襲捲臺灣的「奧運潮」。

作者:XiaoY

中華隊在2020東京奧運獲得的第一面獎牌,是來自柔道選手楊勇緯的銀牌,過去柔道在臺灣其實不是大家這麼熟知的運動,但因為這面銀牌和楊勇緯頒獎時臉蹭獎牌的模樣,讓楊勇緯一夕之間變成「國民老公」,好多人因此自稱「楊太太」,楊勇緯的社群帳號更是一夜之間暴漲十萬人追蹤,同時卻也有人開始找尋他是不是單身的線索,也因此衍生出和他關係良好的女性朋友被「楊太太」們打擾甚至是攻擊的事件,女方也因此不堪其擾而在個人社群帳號發聲,請大家不要打擾她的生活。

其實不只楊勇緯,包括為臺灣羽球寫下歷史的「麟洋配」當中的李洋和王齊麟,也在奪下羽球隊隊史第一面金牌後,受到各方的許多關注,有人想要知道他們是不是單身,甚至因為兩人在場上的好默契,和領獎前的對望,想要把他們兩位湊成對。另外外型和表現都出色的游泳選手王冠閎,也遇到和楊勇緯差不多的情況,因此在回台後的訪問,他的教練還開玩笑似的對粉絲說:「他(王冠閎)是只屬於我一人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運動熱潮在臺灣蔓延,這些類似事件也不斷在上演,本人是一個因為四年前在臺灣舉辦的臺北世大運,而開始關注體育比賽的人,看著這些事件的發生,我不禁在想,臺灣民眾到底對運動員有什麼偶像迷思呢?

首先我們應該先釐清,運動員與一般明星偶像的差別,運動員的一生幾乎都投入在他們選擇的那項專項運動中,比賽和訓練,他們的生活總是不斷重複在這之中,希望在比賽能獲得好成績,進而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成就,可能是實質的金錢,或是成就感、自我認同甚至是更好的訓練環境等等,被大眾看到這件事,好像反而是附加價值,不是他們成為運動員的最初目的,而一般明星則是需要透過被大眾看見,才能有更好的機會,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成就,畢竟不管是演員、歌手、主持人等等,都是需要有人喜歡他們,才會有人給予他們工作。

所以我想,運動員和一般明星最大的差別在於「被大眾看見」這件事,一個是成功後的附加價值,一個則是有了它才能成功。

然而在臺灣體育熱潮卻非常的不穩定,通常都是有大賽時,大家才會投入關注在那些運動員上,但臺灣追星產業卻已經發展非常蓬勃,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藝人明星,可能是這樣的差別,讓那些原本只有把藝人當成偶像的人,在開始關注運動員後,也用一樣的模式把運動員當成偶像,會希望運動員也能用藝人給予粉絲的態度對待自己,但事實上運動員其實完全不需要這麼做,畢竟他們所需要獲得的利益,都是建立在自己的運動表現和比賽成績上,和藝人需要給予粉絲想像空間,進而獲得自己需要的利益,我們必須知道,這兩者的狀態是非常不一樣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始關注體育賽事當起體育迷的這幾年,也有機會和一些運動員接觸,發現大部分運動員其實都很樂意與粉絲互動,對於粉絲的喜愛大部分也都是心懷感激,但我總是會提醒自己,就算如此也不能把他們當成一般明星去追隨,我始終覺得運動員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不論是場上的表現,或是場下的生活,畢竟在沒有被大眾看到前,他們也是像一般人一樣,為自己的工作付出,過平凡的生活,當然也會談談戀愛,他們不用也不必拿自己的隱私出來交換鎂光燈的關注,因為光是在賽場上努力拼搏的模樣,已足夠讓他們閃耀也值得讓他們被看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