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2/19

Closing time:MLB上個十年的最強救援投手們(6-10名)

投手分工日益精細的之際,救援投手扮演著球隊相當重要的角色,近年甚至演化出「靠著鐵牛陣奪冠」的風潮。所以,上個十年最強的救援投手有哪些人上榜呢?

作者:JohnnyHsu

在當年與馬林魚的大型交易案中,Miller成為了老虎隊抓來準名人堂球星Miguel Cabrera與馬林魚王牌「火車」Dontrelle Willis的籌碼前往南灘,但仍然無法站穩輪值。直到2012年加入紅襪開始擔任全職救援投手後,Miller才終於兌現天賦,成為救援投手的一方之霸。

擔任全職救援投手的首個賽季,Miller首度單季投出聯盟平均之上的水準(ERA+127),2013-2017這五年間Miller的威力徹底釋放,單季最「低」的K/9為13.6、期間更兩度達成單季ERA+超過300、入選兩次明星賽、兩度拿下賽揚選票、並在2015年拿下美聯救援投手最高榮譽的「李維拉獎」,期間更在2016年身披印地安人球衣對戰藍鳥的ALCS中出賽四場、7.2局狂飆14K且無失分,拿下ALCS的MVP。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觀Miller全職擔任救援投手的八個賽季(2012-2019)、460場出賽的420.2局投球中,繳出ERA2.50、635K、ERA+170、FIP2.62、K/9高達13.6的精采成績。雖然2018年開始隨著年紀增長與傷勢影響成績開始衰退,然Miller那顆「剃刀滑球」絕對是上個十年最具欣賞性的球種之一。

延伸閱讀

Andrew Miller的滑球,到底有多噁心?

洋基再次策動大搶劫,Andrew Miller交易分析

尋找下一個Andrew Miller

假如大聯盟每一隊都有一名Andrew Miller,會是誰?(上)

8.Mark Melancon(10.5)

Melancon出道之際便以救援投手的身分出賽,2011年起開始便扛下了不同球隊(太空人、海盜、國民、巨人、勇士、教士)的終結者一職。Melancon也不是一名以強悍速球聞名的終結者,主要靠著他的卡特球與曲球來料理打者,讓對手「打不好」,生涯沒有任何一個賽季K/9超過10。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2010-2019年間,Melancon總計抓下了194次救援成功,名列該時期的第八多。570場出賽主投的567局中,Melancon繳出ERA2.83、ERA+140、FIP2.82的成績,期間三度入選明星賽、拿過一次賽揚選票(第八)、並在2015年拿下國聯救援王(51)、同年順勢拿下國聯救援投手最高榮譽的「霍夫曼獎」。

雖然近年壓制力逐年下滑,但上個賽季Melancon表現反彈,不但再次入選明星賽、甚至再度拿下國聯救援王(39),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見證下一個300次救援成功的終結者誕生(目前Melancon生涯累積244次救援成功)。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四年6200萬美金補牛棚,巨人灑大錢買終結者

國民海盜發動交易,終結者Mark Melancon異動分析

7.Sean Doolittle(11)

棄打從投的Doolittle,以他那副招牌眼鏡以及大鬍子造型聞名,也是近年強力後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開始的Doolittle是沒有鬍子也沒有眼鏡的(來源:NY Times

被運動家隊在2007年41順位選中時,Doolittle還是名一壘/外野手,在小聯盟雖然曾經有單季22轟的賽季,但他飽受傷勢困擾、最終選擇了投手之路發展,而這個當初可能的「Plan B」反而成了個睿智的選擇:畢竟,大學時期的Doolittle曾經以投手身分贏得了21場比賽,若無法在大聯盟以強打者身分存活,那以投手身分繼續球員生涯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在2012年完成大聯盟初登場之際,Doolittle已經是名全職的救援投手了,並在2014年迎來了生涯首個明星賽。在2012-2019這段期間,Doolittle出賽了390場,主投的388局中抓下111次救援成功、繳出457K、k/9值10.6、ERA3.02、ERA+136、FIP2.68的精采成績,並兩度入選明星賽、與國民隊拿下隊史首冠,成為近年棄打從投的最佳範例之一。

延伸閱讀

人生大轉彎-Sean Doolittle

國民牛棚大補強:Ryan Madson、Sean Doolittle交易分析

Sean Doolittle 棄打從投的三振機器

6.Dellin Betances(11.2)

被洋基球迷稱為「大B」的Betances,曾經與來台打過職棒的邦威(Manny Bañuelos)並列洋基農場的投手希望,然而這兩位投手後來的際遇大不相同:一位在聯盟載浮載沉、甚至淪落到海外淘金,一位則是進入牛棚後搖身一變成為聯盟最可怕的救援投手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