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2/20

《DWYANE》Wade攝影回憶錄讀後感想4—你不知道的閃電俠,通通在這裡!

前三篇文章翻譯自書本中的精華內容,這篇文章則是我從Wade身上學到的五件事情,分別是「成功的秘密」、「時間的管理」、「團隊的力量」、「被尊敬的人」和「成為你自己」。

作者:Ryan / 小凱

這也是 Wade 的時間管理方法之一,為了成為頂尖籃球員,除了花時間重訓和練球,連零碎時間都不放過。

另外,第二段書摘為:

Life is all about the experiences we create and the memories we make that we can take with us.

人生就是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以及我們所創造過的回憶,那些從此珍藏在心中的難忘時刻。

Memories are life's currency.

回憶,等於是時間的貨幣。

Wade 說贏家和輸家的差別,在於專注的程度,無論是去敵隊的主場比賽,或是輸球就放暑假的關鍵第七場,即使他現在退休了,仍然保有這種態度,專注在各式各樣的事業。

不過他同時會告訴自己,人生不是只有籃球和工作,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因此他參加時裝週、脫口秀、電視節目、電台錄音...等活動,遇見以為自己沒機會認識的名人或演員,留下難以忘記的回憶。

如果說第一段書摘適用於工作或夢想,第二段書摘則適用於生活。臉書有個功能是「我的這一天」,早上起床登入時,會自動跳出幾年前同一天上傳的照片,但如果沒有花時間去創造那些回憶,這個功能還是無法派上用場。

對科技業的上班族來說,永遠在過七分之二的人生,只有週末兩天,可以稍微喘口氣,有時候還要處理公事,所以要提醒自己—「回憶,等於是時間的貨幣」,時間稍縱即逝,無影無蹤,留下的方式在於做了什麼事情,不管是留給自己,像是趕進度寫平日沒寫的長篇感想,或是陪伴家人,像是陪兒子組大組的樂高警察局,日後才有值得珍惜的回憶。


【團隊的力量】

Wade 在書中特別感謝經紀人 Hank 和其他幾位事業夥伴,他寫著:

You only go as far as the people around you.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因為年輕的他很害羞,不過商場如同戰場,最怕膽小和猶豫,幸好有經紀人和或夥伴們的協助,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想到職場也是如此,自己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很有限,但只要跟同事們一起奮戰,一定可以完成只有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

另外,有時候難免會灰心和沮喪,可是跟同事聊完之後,就會有解決的方法,至少心情會好一點,可以找回一點勇氣。

不知不覺之間,我在目前的公司待了超過九年,很謝謝一路走來幫助我的同事們,能跟他們並肩作戰是我的榮幸,也是每天讓我想去上班的最大原因!

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尊敬的人】

Wade 想用特別的方式,替自己的最後一個球季畫下句點,於是想到可以跟其他球員交換球衣,他認為:

Money and celebrity come with their perks for damn sure. But respect doesn't come with a price tag. You can't buy that or talk your way into it. You earn it by the work you put in and how you treat people along the way.

金錢和名氣一定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待遇,卻買不到別人對你的尊敬,也不可能靠三寸不爛之舌就如願。你只能靠自己付出的努力,以及一路走來如何對待別人。

為什麼有那麼多球員願意跟 Wade 互換球衣,即使是曾在季後賽或總冠軍賽廝殺的死對頭?

我想是因為他在球場上的拚戰精神,以及球場下的待人處世。

職場跟球場一樣,你離職時同事的態度,反映出你帶給別人的懷念程度,甚至日後被大家想起時,仍會感謝做過的某些事情,這代表你的職涯被人肯定,付出被人看見,而一切都始於敬業,還有用心幫助別人。


【成為你自己】

Wade 提到自己不只是一位籃球員,更嘗試做一位好爸爸、好丈夫、好生意人和好社區領袖,他寫著:

Who we are isn't just what our job title say. Who we are, rather, is what we strive to be each and every day when we wake up. And that process doesn't stop when the games do.

職稱不能代表我們是誰,每天起床的時候,我們都要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且這是一件要持續去做的事情,不會有比賽結束的蜂鳴器,告訴你不用再做了。

我想起曲全立導演在第二本書《傻瓜一直在路上》寫過:

自在,自己要在,不只是形體上的存在,而是精神、心靈上都能夠讓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不斷追求某種事物,但因為人生的經歷,讓我看到更多,感受更多。

我們常說,做人處事,必須先學做人,再學專業。如果追求專業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富裕那些私己的慾望,就很難用好的價值觀去做事情。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的道理,在當下做真正的自己,才能夠自在,而非為了別人而活。

我從 Wade 和曲導身上學到,職場上要認真,職場外也要認真。職稱只是公司賦予我們的任務,但人生的任務只能靠自己完成,前提是自己真的清楚任務目標嗎?

假如很清楚目標,是否有每天前進一點點呢?

以我自己當例子,分享好書是我想要,也願意做一輩子的事情,即使只能用零碎時間讀書、早起時間寫作,不過寫慢總比亂寫好、有寫總比沒寫好。

每一篇籃球員的傳記讀後感都是這樣寫出來的,單身的時候花兩天,當爸爸以後要花上兩三週,甚至犧牲週末陪兒子玩的時間,可是至少想要做的事情,我絕對不會放棄,這一輩子都想當好書燈光師。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