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拿Taylor一個生涯前三季還在大聯盟苦苦掙扎的4A球員,來比一個曾經勇奪過MVP的Bryant!?是不是搞錯了?
我們來看看這兩人近四個球季累積的WAR及wRC+的表現
年分 | Taylor WAR | Taylor wRC+ | Bryant WAR | Bryant wRC+ |
2018 | 3.1 | 113 | 2.4 | 126 |
2019 | 1.7 | 106 | 4.7 | 134 |
2020 | 1.4 | 130 | 0.4 | 75 |
2021 | 3.1 | 113 | 3.6 | 123 |
AVG | 2.33 | 115.6 | 2.78 | 114.5 |
兩人在過去的四個球季中,累積WAR僅僅只有1.8的差距,換言之,這兩名球員,每一年的WAR差距約略在0.4-0.5之間,以買1 WAR要花800萬為條件的情況下,兩人的年薪基本上只會有400萬左右的差距,四年下來,總年薪約莫就是1600萬左右的差額,雖然或多或少能夠感受到兩人水準的落差,但毫無疑問的,基本上還是同級別的球員。
我知道,講到這,機靈點的讀者或許就發現一個盲點了,WAR是累積數據,球員出賽越多,WAR的累積就可能越高。
沒錯,相比Taylor,Bryant在這四年間少出賽了60場球上下,換算下去,單一賽季約缺賽15場不等,以他單賽季2.78 WAR的數據來計算,並不會有太明顯的出入,這邊我們也不細究差距。
至於,為什麼選最近四年?
因為2017年,兩人不約而同都打出了一個異常亮眼的賽季,對於Taylor來說,更是他的生涯年,然而,在這之後,兩人均無法回到過去水準。
因此,如果加上2017年的成績恐怕有失客觀,全世界都知道,年過而立的他們,要想再複製當初的成績難如登天,伴隨著年齡增長,成績持續下降的可能性較高,基本上五年前的成績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價值。
除了Taylor外,近年來不乏Eduardo Escobar或Kike Hernandez等工具人,他們也是跟Bryant有些許雷同的球員,可惜的是,去年球季,前者沒有在外野出賽的紀錄,其「工具性」與Bryant有所不同;後者在成為自由球員前,無論是打擊成績或是上場機會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權衡之下,我認為Taylor會是較適合的模板。
根據以上論述,不難發現一件事情,相比Taylor,Bryant的整體效率略勝一籌,此外,年齡或多或少也是Bryant的一大優勢,今年球季他剛滿30歲,反觀,Taylor在今年季末將年滿32歲,這個接近1歲半的差距,或許也會是Bryant的薪水能夠超越Taylor的一項原因。
甚至,我們也能夠推論,基本上,Taylor就是Bryant的地板,也就是說,以目前的狀態來看,Bryant要拿到一張均薪超過1600萬美元的合約,理應是件理所當然之事,而1600萬確實也有些愧對他的身手。
因此,接下來,我會試著用考量選手年齡狀態的WAR,進一步準確推斷他下份合約的價碼。
其中,將以31-35歲期間,每年退步0.5WAR為假設,此外,鑑於大聯盟的收益,我也會用5%的通膨率來做計算。
在這邊,必須再次重複一件事情,現在的Bryant再也不是過去那名呼風喚雨的超級巨星,他充其量只是一名水準以上,明星邊緣的球員,並且是靠著球棒,才有上場守備的機會。
雖說如此,他的多功能性確實不容忽視。這邊結論一下,現在的Bryant是一名怎樣的球員。
他僅僅是一名高於平均水準左右,或許有機會成為二線明星的工具人,這樣的球員,加上30歲的年紀,基本上很難簽下超過6年以上的合約。因此,我會以5年為假設,來預測他的總合約金額及逐年薪資。
由於2021年的休賽季尚未結束,我會用2020年的數據為基底。根據FanGraphs提供的資料,2020年休賽季,大聯盟一支球隊平均得花800萬買1勝,以下是我整理的薪資及WAR預測。
s5879
叫bryant的都沒有肉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