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馬拉松故事22-1952赫爾辛基奧運
“If you want to run, run a mile. 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life, run a marathon.” - Emil Zatopek - 1952奧運馬拉松冠軍
二次大戰後進入冷戰時期,世界分為由美蘇兩大國領導的對立集團,這競爭的氛圍也延伸到奧運會的運動場上。
西元1952年,民國4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度受邀,並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對外宣稱在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下,決定不參與赫爾辛基奧運會。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運動員最早是以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1925~1947)參與奧運會;二戰後,改以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1947~1956)參加。但國共內戰後,原先25位中國奧會(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委員中,有19位撤至台灣,於是中國奧會在1951年於北京進行改選。
然後兩邊的奧會組織都向國際奧會(IOC)請求代表中國China參加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國際奧會通過這項提議,並經赫爾辛基奧運組委會同意,授權雙方運動員皆可參與賽事。
但在開幕式(July 19)的前一日,在北京的中國奧會才收到來自組委會的邀請,當時的交通不若現今空中飛行之便利,儘管已經知道趕不上開幕式,北京的中國仍決定派代表隊前往。當代表隊抵達赫爾辛基時,已是開幕日十天後(July 29),而這天在選手村的升旗儀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旗首次在奧運場上升起。
雖然派出了40人的代表團(包含足球隊、籃球隊、游泳),但僅有一名游泳選手趕在比賽開始前抵達,並實際參與了正式賽事;其餘選手僅進行了友誼賽。
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奧會,則選擇不派代表隊抵制參賽,用以回應國際奧會同意北京中國也能派員參與的抗議。這也是奧運會上「兩個中國」爭議的開始。
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參與1956年墨爾本奧運,並於1958年退出國際奧會(IOC)。這紛爭直到1979年洛桑協議後才獲得暫時的解決,PRC於1952年奧運首度亮相後,1952~1980長達28年沒有參與奧運,期間歷經1966~1976十年的文革時期,直到1980年冬季奧運、1984年夏季洛杉磯奧運才再次重返奧運會場。
離開複雜的兩岸問題,讓我們回到馬拉松賽場上。
世界最佳紀錄 Jim Peters (GBR) 2:20:42 Shepherd's Bush, England 14 June 1952
奧運紀錄 Sohn Kee-chung (JPN) 2:29:19.2 Berlin, Germany 9 August 1936
比賽日 27 July 1952 — 15:25
地點 Helsingin Olympiastadion, Helsinki
參賽者 66人來自32國
距離 42.195 km out-and-back去回路線
英國選手Jim Peters上屆倫敦奧運曾參與10K的賽事,後來轉往馬拉松發展,曾贏得1951年Polytechnic Race 2:29:24,並在1952年六月英國的奧運選拔賽中,以2:20:42創下世界最佳成績,是賽前最被看好的選手之一。
捷克長跑好手Emil Zatopek,先前已在場地賽5000m、10000m拿下金牌,他是在馬拉松賽前幾天才臨時決定參賽,這是他運動生涯首場馬拉松,試圖挑戰在單屆奧運會拿下長距離跑步項目的三面金牌。(他在上屆倫敦奧運則是拿到10000m金牌、5000m銀牌)。雖然過去從未跑過馬拉松,但他的出賽仍被大眾期待與看好。
上屆曾參與倫敦奧運的好手還有前來衛冕的金牌-阿根廷Delfo Cabrera、6th 南非Syd Luyt、7th 瑞典Gustav Östling、8th 挪威John Systad。
當天是個涼爽的天氣,比賽開始,英國Peters就以幾近不要命的配速跑了前五公里,Zatopek因為不熟悉馬拉松的配速策略,決定先跑在後方,但仍保持讓領先者在可視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