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如果你最喜歡的職業運動賽事,有一整個球季都沒辦法進行,你會怎麼想呢?
這正是 NHL 北美冰聯在 2004-05 年的情況,由於聯盟和球員工會對於新版的勞資協議無法達成共識,導致冰球最高殿堂整季一場比賽都沒有打,成為北美職業運動聯盟第一次因為勞資糾紛取消賽季的案例。
從九零年代開始,NHL 的勞資關係就開始出現變化,先是球員在 1992 年球季尾聲發動罷工,在 1994-95 年,NHL 則是因為封館而損失了一半的球季。到了 2004 年,在勞資協議即將到期、雙方關係緊繃的情況之下,封館是可以預期的,但是,演變成整個球季泡湯,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這次勞資糾紛起因是什麼?談判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帶來哪些影響與後果?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回顧 2004-05 年的 NHL 封館事件。
「我們在賠錢啊!」
1994-95 年的封館落幕後,NHL 和球員工會簽下了一紙長度 6 年的勞資協議,這份協議後來延長為 10 年,也就是在 2003-04 年球季之後到期。新版勞資協議的協商過程牽涉了非常多的議題,包括例行賽長度、最低薪資、執法尺度、季後賽獎金、仲裁制度、自由球員制度、利潤分配比例,但最重要的問題,當然就是錢。
說得更明確一點,是 NHL 想要改善虧損的窘境。2003 年時,NHL 聘請了一位調查員勒維特(Arthur Levitt),調查 2002-03 年的聯盟財務狀況,結果勒維特的報告指出 NHL 陷入了非常糟糕的金錢黑洞之中:
在 2002-03 年球季:
1️⃣ NHL 虧損 2 億 7300 萬
2️⃣ 30 支球隊裡,有 19 支隊伍面臨虧損
3️⃣ NHL 有 76% 的收入都用在球員薪資上(和其他職業運動聯盟相比,可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以 NBA 為例,當時這項數字大約落在 58% 左右)
然而,勒維特的調查受到非常強烈的抨擊,一方面,勒維特畢竟是領 NHL 的錢做事,要說他獨立作業實在是不太有說服力;另一項爭議則是「冰球相關收入」,諸如球場相關的營收、轉播權利、贊助商等的計算標準其實是有模糊地帶的。
一年之後,財經媒體富比世也做了一份類似的調查,最終的數字和勒維特的結論有一些出入:富比世認為 NHL 當季的虧損是 1 億 2300 萬(是勒維特版本的一半不到),球員薪資佔了 NHL 收入的 66%(比勒維特的報告少了 10%)。這兩個版本的差異顯露出「冰球相關收入」的模糊定義,也加深了球員工會對於聯盟的不滿,認為聯盟對於財務狀況並沒有以誠相告。

雖然確切的數字有爭議,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NHL 正在面臨虧損。除了這兩份報告的結果,當時已經有好幾間信用公司把 NHL 列為高度風險的企業,顯現出 NHL 的財務問題已經是業界的普遍認知。因此,在 2004 年討論新版勞資協議時,脫離虧錢的困境就是聯盟最重要的目標。
在金錢黑洞裡自由落體
話說回來,NHL 是怎麼讓自己跌入金錢的的黑洞呢?上述提到的球員薪資是一個因素,在上一次的 1994-95 年封館時,NHL 就曾經試著減緩球員薪資膨脹的速度,但是最終並沒有如願。後續那幾年,球員薪資依然急速上升。
1995-2004 年的 NHL 平均球員薪資資料 | ||
年份 | 平均球員薪資 | 與上年相比的漲幅 |
1995-96 | 890,000 | 21.9 % |
1996-97 | 980,000 | 10.1 % |
1997-98 | 1,170,000 | 19.4 % |
1998-99 | 1,290,000 | 10.3 % |
1999-00 | 1,360,000 | 5.4 % |
2000-01 | 1,430,000 | 5.1 % |
2001-02 | 1,640,000 | 14.7 % |
2002-03 | 1,790,000 | 9.1 % |
2003-04 | 1,830,000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