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丹約翰的撞牆期訓練心法》健身前問問自己:「你是練健康或體適能?」

你持續將健康與體適能混為一談時,你會發現兩者存在矛盾。你不可能一直為了體適能犧牲健康,反之亦然。關鍵在於,你必須做出妥協並清楚背後原因。請記住,健康與長壽不等於甩掉腰間贅肉,或是為了慈善慢跑五英里。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丹約翰的撞牆期訓練心法:10個關鍵問題與5大原則,傳奇肌力體能教練教你重新審視訓練方法、課表、飲食與心態,幫助你突破停滯、最大化訓練成效

丹‧約翰(Dan John) 著;鄭勝得 譯 / 臉譜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41-p.47)

多數人看到以下段落時,一開始都抱持忽視態度,就像在颳風的日子裡隨意梳理一縷頭髮。若你低估此事的話,後果可是相當嚴重。趁你還沒走得太遠之前,請確認你的目標是傾向健康還是體適能。

不久前,有位女性詢問我關於減重 5 磅的事。我非常親切有禮,告知她要做的可能是減去 5 磅體脂,而體重減少 5 磅非常容易,只要砍掉四肢一部分即可。我的忠告既安全又正常。我給所有人的建議都一樣:少吃碳水化合物,增加魚油攝取,多喝水,沒事練舉重。這一點都不刺激,當然也無法令人血脈賁張。我承認—我是無聊的人。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請了一位私人男教練,後者告訴她僅需花一千美元與一天時間就取得證書,同時承諾給予她「菁英級」訓練,他的嘴裡不時吐出「終極核心」與「操到爆炸」等詞彙。幾個月後,她離開她的家人,開始與教練約會,然後失去了自己的房子。然而,他後來拋棄了她,轉而追求健身房裡的另一位女生。好消息是,她成功減重 5 磅。

了解健康與體適能目標間的差異看似瑣碎,但混淆兩者可能令你做出一些極為荒謬的決定。在肌力、體能與健身界,我不斷看到瘋狂的情況發生,怎麼會有人拿「在公園與曾孫追逐玩樂的未來」交換「短暫一時的瘦身」?對於這樣的瘋狂,我僅能提供部分幫助,但我願意挺身而出。我對於這種想法非常不以為然,將自己生命置於險境怎麼可能帶來好處。我除了當面表達不滿外,也常在網路發表意見與撰寫文章批評。

哦,我知道T恤上頭寫些什麼—疼痛是虛弱離開身體。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幾何時,「我想變得更好,你能幫我嗎?」、「我想減重,該怎麼做呢?」這類簡單問題,會需要動用到戰場戰術?我從沒看過T恤上頭寫著:「我希望死亡那天還能正常行走。」但我敢說,有更多人認同這個目標,勝過「使出渾身解數做到二十下引體向上」。

健康、體適能與壽命的議題影響所有健身目標,因此在你為了多拉一下引體向上而投注一切資源前,了解三者差異有其必要。我要告訴你—這得花一點時間,但讓我們先破解第一個迷思,也就是健康與體適能是一樣的。兩者大不相同,搞混它們會讓你一開始就走錯路。

我一直以來都沿用馬佛東對於健康的定義—健康是所有器官都完美地分工合作。健康總是可以稍微獲得改善。健康的衡量指標包括抽血、壽命與身體沒有不適。健康是不生病。腫瘤、高血壓與昏厥不是健康良好的跡象。我們將健康視為理所當然,直到失去才發現它的重要。事實上,我經常提醒自己要深呼吸、保持微笑並享受健康的時光。這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這不是體適能嗎?不是的。

體適能指的是執行某項任務的能力。

投擲者能夠執行投擲任務,跳遠選手能夠彈跳,短跑運動員能夠衝刺。多年前,我認識的一個傢伙跳入游泳池淺水處,喝醉的他摔斷了脖子。他行動不便但育有兩子。儘管他無法走路,卻能勝任傳宗接代任務。若你能將鐵餅擲到二四四英尺,之後需要打盹一小時,甚至無法慢跑趕上回奧運選手村的巴士,那你仍然是世界紀錄保持者,沒人會記得這個故事以外的事。

若你能做一百下引體向上或跑完馬拉松,但體內潛藏重大癌症,那你具備執行這些任務的能力,儘管身體並不健康。健康與體適能是兩碼子事,但經常相互影響。

大家經常議論我訓練運動員的方式—投擲選手僅練習投擲。跳遠選手練習跳遠,短跑選手專攻衝刺。我將此簡單公式應用於生活許多層面。我旗下的投擲選手不練跑步的,也沒有排定針對敏捷性或跳躍加強的課程。基本上,除了投擲與舉重外,他們幾乎不做其他訓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希望提升他們的投擲能力。我們的口號有兩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