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排球聯賽17年於3/27圓滿落幕,男、女生組仍雙雙由身處台電體系的屏東台電、高雄台電在三戰兩勝制的冠軍賽中以直落二擊退挑戰者,分別完成八連霸和六連霸的壯舉。

然而,球季告終後的休賽季,便是通盤檢討整個賽季優缺得失的最佳時刻。
本季對於企業聯賽來說,許多新創制度和行銷策略的實施,充分展現出聯盟有意願做出改變,同時也付諸實行的決心,必須給予相當程度的讚許;相反地,隨著賽季推進,在球賽進行的過程中,無論是場中規則、場外營運方式,可供球迷和主事者思考的問題也一一浮現,如何能發揮「有洞補洞,無洞加固」之裨補闕漏的精神去改正缺失,讓整個聯盟營運模式變得更加完善,使「職業化」不再淪為定義空泛的宣傳口號,就考驗主事者的智慧了。
以下我將會就「比賽內容」、「賽事制度」和「行銷成果」三大方面為主軸,分析本賽季聯盟所呈現給球迷們的排球聯賽,有哪些領域或措施值得讚賞;又有哪些部分急需做出改變,以因應未來「職業化」的到來做預先準備,最後也會分享個人對於企排17年球季的看法,並對其做出未來展望。
台灣排球距離職業化,還剩下幾哩路要走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比賽內容
各隊實力差距逐漸縮小,小蝦米也能扳倒大鯨魚
由結果論來視之,台電男、女排依舊勇奪冠軍,各自完成霸業,但若從賽事本身的競爭程度來細品,兩支勁旅的奪冠旅程可說是走得一點也不輕鬆。
男排部分,臺中太陽神經過大肆補強之後,成為台電的主要威脅者,兩隊於球季中也屢屢上演頂尖對決,總是讓球迷們看得血脈賁張,例行賽五次交手,就有兩場比賽打好打滿,太陽神更取得至關重要的一場勝利,一舉粉碎屏東台電跨季60連勝的偉大紀錄,其餘三隊也都能在賽季中展現競爭力,造成台電不少麻煩。
女排隊伍之間競爭更加激烈,高雄台電與臺北鯨華一路糾纏,激戰到例行賽最終戰才分出勝負,由前者奪回例行賽王座。
各隊磨合順暢,搭配洋將助拳,讓台電不再成為球場上的唯一主宰,使得隊與隊之間的實力差距逐步縮小,儘管是本季以賽代訓的愛山林,都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讓學姐們就算贏球,也得多費幾番手腳。
戰力趨於平衡的穩定態勢,將聯盟整體素質向上拉升,正往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洋將很重要,但本土球員才是主角
撇除男排本來就沒有聘請洋將的規劃,本季女排五隊中,就有三支球隊邀請共8名洋將助拳,除了帳面上提升團隊戰力,對於隊伍球風建立、排球技術傳承,都有極顯著的效益存在。
但有別於前兩季(15、16)得分排行榜皆由外援雄踞第一的景況,企排17年的得分后由本土左腕「阿非」陳菀婷奪下,排行榜前五名更是全被本土球員一手包辦,充分顯現以洋將為攻擊主軸,本土作為輔助火力的模式,已逐漸成為過去式。
然而,這不代表洋將制度就應該被割捨,利用國外球員具備的精湛實力,刺激本土球員成長,成為獨當一面的頂級球星,也是一步好棋。
因此,如何取得洋將與本土之間的球權平衡點,每位教練都必須審慎考慮,否則與某些職業運動一樣,淪為「洋將聯盟」,可就得不償失了。

「斷電」是褒? 是貶?
在網路論壇和賽事直播的聊天室中,曾看見有球迷認為「斷電」是一個不尊重隊伍的用詞,沒有隊伍願意輸球,所以單方面的希望某支球隊吞下敗仗,便是扭曲了競爭原意。
而我的看法是:「斷電」反而是對於兩支台電隊伍擁有堅強實力的肯定之詞,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我們可以用以下的NBA例子來作類比:
在洛杉磯湖人隊稱霸NBA的強盛期,擊敗這支常勝軍是場上每個人的唯一目標,「Beat LA」遂成為各隊與湖人對決時所共同呼喊的口號,同時也是對該豪門球隊所擁有的統治級成績,表示尊重。
Karsten
整篇文章是個優質好文,職業化的確非一蹴可幾,國內排球其實還是有受眾的,許多人在學生時代特別是高中、大學都有接觸過排球,但若要職業化就是需要與娛樂產業做競爭,且相關制度也還沒有準備好,光是許多球員還同時是學生球員,沒有身分切割就是很大的問題了,以及聯賽內還有國營事業體,國營事業球隊轉職業也會有相關問題,以及現在職籃火熱的情況下,放大了台灣的場館租借與老舊問題.
這一季有幾支球隊也看得出有想要職業化的想法,且嘗試著用職業化的方式去經營,但未來重點還是需要與排球協會做切割,需另外跳出來做職業聯賽無論是公司制(P+)或協會制(CPBL、T1),當然排球可能有一個邱澤但沒有一個陳建州,協會制可能會是比較可行的制度,希望主事者與相關從業球隊不要滿足於現況,滿足於看似聯賽處於上升期的火火熱熱,否則慢慢的最後只是在走籃球SBL的舊路而已,也會逐漸地消耗那些有心的想要職業化的企業.
另外T1是第三類球員制度(外籍生、華裔、亞外、規劃球員)皆使用這個名額,註冊兩名單場登錄上場一名,應該先了解人家制度再來說,不需要沒有去認真了解人家的制度,就主觀的用踩別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論點,雖然他們現在很多人跟風跟著罵拉,但至少那些企業還願意投入到這個產業,況且有些還是大企業,看在排球上還是有點羨慕,且他們也試著在有能力的本土球員比較沒那麼多的狀況下,嘗試一些沒有使用過的制度,試著增加球賽的競爭力與精采度,未來排球想要職業化,開始做業餘與職業的切割,也可能會遇到這樣類似本土球員能力的問題陣痛期,畢竟現在連學生球員身分都還沒切割,在制度上這些先行的其他球種職業聯賽都是可以參考的.
且我倒覺得這種的第三類球員制度,應該會蠻適合現在的企排,或是未來的職業化的排球,可以用這個第三類球員制度與現有的洋將制度去搭配調整,可以提供球隊與球員另外的刺激,或許也有機會請到日韓的一些老將,可以用來當作一些行銷噱頭,為國內球員帶來不同的視野與經驗,在國外的華裔球員也有多一些機會,把他們都當作同一類的身分且只能上場一位,也可以避免過多的外籍生或非本國籍的球員,當然這樣的第三類球員規範,還可以再討論看有沒有更適合台灣排球的方式.
最後我相信排球絕對是除了棒球、籃球以外,最有機會職業化的團體運動項目,況且台灣排球的球員實力真的進步很多了,再多一點刺激讓整個環境產生正向循環,台灣排球加油
賣箱紅茶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整篇回文的觀點也是極度明確且充分展現對於台灣排球聯賽的未來展望,其中某些部分,更是我未能察覺到的領域,讓我受益良多,也是我於文末希望大家能夠透過討論區集思廣益的原因。
1.國營事業轉職業的部分,在T1規劃成立初期,即出現台啤身為國營事業,是否能夠加入聯盟的問題,所幸最終獲得解決,聯賽也能以6隊的規模順利開打,然而正如您所述,這種狀況不會是第一次出現,當然也絕非最後一次,假設SBL的台銀,乃至於排球的台電想加入職業聯賽,必定會舊事重演,期望各方能從台啤這個成功案例,尋得解方,讓球員們擁有適宜的舞台發揮所長。
2.關於切割排球協會的部分,我也非常贊同您的想法,一旦受限於協會的框架之下,老實說,這和SBL無異。再以兩個職籃聯盟和SBL進行對比,便可初步看出經營模式的專業與否,以及行銷的投入程度,也是影響整體聯賽是向上發展,抑或是持續沉淪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在協會制和公司制的抉擇,我也是傾向前者,並不是每個運動都能期望有個登高一呼的人出來主持聯賽成立或運作(P+:陳建州、賽車:台灣幾位教父級人物和藝人姚元浩等),因此,與其等待機遇出現,不如以國內已成立多年的中華職棒作為借鏡,思考一個符合國內排球市場的成立模式,才是良策。
原先的企業排球聯賽也能功成身退,轉為培養新星為主,讓未來有意願從事職業排球運動的學生球員除了原先所屬學生層級的聯賽之外,多了一個出賽機會,搶先適應賽季生活,青年國家隊的選材也能有個參考基準,甚至是作為往後職業聯賽的選秀球員池,都顯見企排轉型是富含益處的。
故常聽見有球迷笑稱「SBL根本變成職籃農場」
老實說,有何不可?
聯賽的存在意義本來就取決於需求,目前職籃聯盟當道,倘若SBL能轉型成功,反而對於台灣籃壇是件好事。
3.第三類球員的構想也是我未能思考到的領域,對於吸引球迷以及提升聯賽整體競爭力,具有極大的助益,只是相關規定只能有待主事者們討論,並做出改變,無論是在企排,抑或是職業聯賽中實施,都是可以考慮的。
*有關於文中提到的T1亞外制度,或許是我陳述的不夠清楚,才讓兩方的資訊存在不對等,造成誤會,以下請容我稍作解釋,若有錯誤或不符事實之處,再請您不吝指教:
對於T1的第三類球員制度,我認為存在混亂的點僅存在於「亞洲外籍球員」這個區塊。
若是用最為一致且簡單辨別的標準,即「FIBA認定為該國的本土球員,即可以亞外身分登錄為T1球員」那便可排除相關爭議。
但依據我所知,T1的亞洲外籍球員認定實則有幾項不同的標準,例如: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在該國出生或長居,因而持有該國護照(通過)、父母輩有一人為亞洲血緣關係(通過)、土生土長的本土球員,如:查拉帝(通過),甚至是曾經出現爭議的雲豹狄安森,以及先前效力獵鷹,而後轉戰海神的陳內斯,尤其後者的血緣是隔代的,並非為父母輩,印象中也未擁有護照,結果也都通過。
未能擁有一個大方向的統一標準,加上規章制度未開誠佈公的攤在陽光下,實則讓人感到有些混亂不明,也可能出現一種例子:假設有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球員為菲律賓的歸化球員,持有護照但與亞洲在其他領域毫無瓜葛,是否也符合亞外規定呢?
本季中職將整個聯盟規章以PDF的方式全數公告在官網上,供球迷們閱覽,個人認為是釋疑的最佳典範,包含球季初曾出現的本壘攻防戰、延賽的決定權責,都能透過條文得到釐清,爭議也相對減少。
因此若是文中對於T1的亞外混亂制度敘述較為不清楚,讓您產生誤會,再請您見諒,我的本意已在上述文字之中,請您參閱,若有錯誤再麻煩指正,非常感謝!
最後,還是再次感謝您的回覆,讓觀看本文的讀者們多了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台灣排球職業化,也希望政府、協會、球員和球迷們能一同努力,讓台灣排球變得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