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今年的NBA是近年最精彩的一屆,精彩在於聯盟有豐富的多樣性,球隊不再盲目追求某一種「最有效率」的贏球方程式,反而根據自身陣容打造適合自己體質的體系,他們各有風格,有些著重戰術和跑位,有些善用球星的個人能力。每支球隊最頻繁使用哪種進攻手段?他們的效率又有多高?
我們先認識進攻手段的分類。
NBA.com上有一項名為Playtype的統計數據。這項數據由Synergy提供,有別於傳統紀錄表上的得分、籃板、助攻等簡單統計,可以展現各隊戰術風格的差異,以及比對球員在球隊進攻端扮演的角色。
Synergy把球隊終結進攻的手段分為10種:面框單打(Isolation)、低位單打(Post Up)、轉換進攻(Transition)、擋拆持球(Pick & Roll Ball Handler)、擋拆掩護(Pick & Roll Roll Man)、繞過掩護(Off Screen)、手遞手(Hand Off)、定點投射(Spot Up)、補籃(Putbacks)及空切(Cut),不能分類的歸入其他(Miscellaneous)。
今次先講最淺白的面框單打(Isolation)。
球員在持球一定時間後,在沒有隊友掩護下終結回合(可以是得分/投失/失誤等),會歸類為面框單打;有隊友掩護的話,則會是擋拆持球。要注意的是,Playtype分類是指終結進攻的手段,例如若持球者執行擋拆後後退,重新挑戰防守球員,會歸類為Isolation;如果持球者面框單打後把球傳到外圍射手投籃,這是Spot Up。
從這個定義看來,你認為哪支球隊是Isolation大隊?擁有KD和Kyrie的籃網?有DeRozan和Lavine的公牛?還是LeBron和Westbrook的湖人?
首先我們要把問題分拆成「最常」和「最會」兩部分,「最會」的話當然是好事,「最常」的話......
上圖是30支球隊打Isolation的頻率和效率的分佈。X軸是球隊進攻中打Isolation的比例,愈靠右方代表球隊愈經常打Isolation;Y軸是球隊每打一回合Isolation平均可以得到的分數(簡稱效率),愈靠上方代表球隊愈會打Isolation。X軸和Y軸的交叉點是兩項數據的聯盟中位數水平。
我們可以把上圖劃分成四部分,概括來說在右上方(綠色)的是最理想的狀況:球員很會打Isolation,而且球隊經常單打,把優勢極大化。左下方(淺綠色)也是不錯的情況,因為即使球員不太會打Isolation,但球隊極少使用這手段,把缺點隱藏,打更多其他有優勢的進攻方式。
如果你在上圖右下方(紅色)看到你的愛隊,可能你要擔心一下,因為球隊經常在用不擅長的方式打球,結果當然是影響戰績。左上方(淺紅色)的球隊情況也不算理想,因為他們的球員單打效率高,球隊卻沒有放大自己的優勢。
事實上現實比圖表複雜,會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球隊少打Isolation,球員長遠下去自然不會在Isolation方面表現得好;球隊依賴Isolation,自然會羅致更多單打好手;球隊主打單打後分球,Isolation頻率可能不高(歸類為Spot Up),但球員只在有很好的上籃機會才會出手,效率就會拉高。而在選擇進攻模式時,除了效率,球隊也會有其他考量,這部分容後討論。
以下是最經常使用Isolation作為得分方式的球隊:
布魯克林籃網
頻率:10.9%(聯盟第1)
效率(每回合得分):0.99(聯盟第2)
10.9%的頻率其實是相當誇張的,因為這代表每十個進攻回合,這支球隊的球員就有多於一次在沒有隊友協助下Isolation出手,這還扣掉在低位的單打(Post Up)。不過當球隊擁有最強自主進攻武器,球隊其實不太需要拘泥於得分手段,只要把球交到他們手中就好了。
離隊前的James Harden的Isolation頻率是31.8%,即Harden每十次出手(或失誤),有多於三次是在沒有隊友的掩護或助攻的情況,排名聯盟第1,效率優於83.7%球員。加上Kyrie Irving(23.6%頻率為聯盟第3,效率優於60.8%球員)和Kevin Durant(19.3%頻率為聯盟第8,效率優於86.3%球員),籃網獨佔分佈圖的右上角,是運用Isolation得分的極致。
球隊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適應失去最強單打球員Harden,以及如果讓Irving提升他的單打效率,去年的他在這方面可比90.3%球員優勝。
也許大家沒有注意到,這支單打大隊還有一名球員在出賽多於15場的球員中排名第41,比Jaylen Brown等球星還要高,效率勝過70.5%球員。他是菜鳥Cam Thomas。這大概說明籃網為何去年夏天以首輪選秀權選了他,因為管理層一心尋找會打Isolation的球員。
多倫多暴龍
頻率:10.2%(聯盟第2)
效率(每回合得分):0.83(聯盟第27)
和上面的籃網不同,暴龍獨佔分佈圖的右下角,是低效率的極致。
隊中主將Pascal Siakam(23.5%頻率為聯盟第4,效率僅優於45.4%球員)很依賴Isolation作為進攻手段,每回合得分卻是頻率前十中最差的,比起聯盟平均水準更不如。另一主力OG Anunoby的Isolation頻率聯盟排名第39,效率僅優於14.5%球員,是災難級的表現。
二人的表現說明他們的個人進攻能力與一線球星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最弔詭的反而是為何教練Nick Nurse會容許他們長期以低效方式打球?
其中一個解釋是暴龍整體風格的問題。Isolation在眾多得分方式中是接近最低效率的一種,對比球員空切(Cut)得分的中位數是每回合1.27分,強如Durant,每回合單打也只得1.09分,Siakam的0.85分就更不值一提。但顧名思義,單打幾乎只有一人在進攻,其餘的人都在看球,或只作簡單的跑位拉開空間,對於場上另外四名隊友的體力接近零消耗。
Nurse的球隊的打法與NBA主流很不一樣,他不時在比賽中段祭出全場壓迫性防守,以一群長手怪瘋狂包夾對手。這種打法的體力消耗極大,若進攻端仍要求球員跑出複雜的戰術,恐怕世上沒有多少人能在場上打超過30分鐘。因此堅持使用低效而低消耗的進攻模式,或許是Nurse權衡輕重後的選擇。
不過數據告訴我們,即使堅持這套打法,Nurse仍有更好的選擇。Gary Trent Jr和Scottie Barnes的Isolation每個回合的得分分別為1.06和0.9,當中Trent的效率更勝於聯盟84.6%球員,是接近KD的水平。是樣本太少還是未被善用?無論如何,Nurse值得一試,反正不大可能比Anunoby的水準差。
雖說暴龍打法獨特,但聯盟中還是有相似的球隊。同樣屯積大量高機動性側翼,配以兇悍防守,快艇和暴龍一樣,以高頻率低效能處於右下方格內。這樣的打法也解釋了,這兩支球隊在有Kawhi Leonard時有多可怕,因為他曾/將是他們進攻端最大問題的解答。
密爾瓦基公鹿
頻率:8.9%(聯盟第3)
效率(每回合得分):0.95(聯盟第6)
根據分佈圖,公鹿運用Isolation的綜合表現僅次於籃網,頻率和效率都排在聯盟前六。他們的三名主力都是頻繁使用Isolation得分的球員,而且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Giannis Antetokounmpo單打佔其進攻比例的18%,排名第13,效率優於67.3%球員;Jrue Holiday單打佔15%,排名第23,效率高於79.3%球員;Khris Middleton單打佔13.1%,排名第32,效率比64.2%球員好。
同樣是組三巨頭的球隊,公鹿在最講求個人能力的Isolation頻率和效率上最接近籃網實屬合理。較令人意外的可能是,數據告訴我們,單打效率最高的竟然不是兩位全明星,而是經常被低估的Jrue Holiday。
洛杉磯湖人
頻率:8.9%(聯盟第3)
效率(每回合得分):0.92(聯盟第12)
同樣是組三巨頭的球隊,Isolation的頻率與公鹿相同,分佈圖上的位置大概解釋了湖人和公鹿實力和戰績上的分野。更不幸的是,Isolation已是湖人眾多頻繁使用的進攻手段中,最高效的一種(少數處於右上方格)。
在個人層面上,Russell Westbrook和LeBron James都是常用單打的球員,分別排名聯盟第16和21,遺憾卻不令人意外的是,Westbrook的效率只比50.2%的球員好,相反,James則優於81.5%的人。
不過,這不代表Westbrook是戰犯。早在羅致他之前,湖人球團早就應該知道這就是Westbrook的打法。
賽季 | 頻率 | 頻率聯盟排名 | 每回合得分 | 效率 |
2021-22賽季(效力湖人) | 16.7% | 16 | 0.88 | 優於50.2%球員 |
2020-21賽季(效力巫師) | 24% | 2 | 0.78 | 優於33.5%球員 |
2019-20賽季(效力火箭) | 25% | 2 | 0.87 | 優於52.2%球員 |
Westbrook今季的單打頻率是16.7%;2020-21賽季(效力巫師),他的頻率是24%(排名第2),每回合得分是0.78(優於33.5%球員);2019-20賽季(效力火箭),他的頻率是25%(排名第2),每回合得分是0.87(優於52.2%球員)。
從數據看來,Westbrook今季的單打效率不比以往差(本身就沒有很好),而他更降低了使用這低效得分手段的頻率。當一名球員打出比加盟前相若,甚至更好的效率時,球隊失利的責任更多應在管理層和教練團身上。
波士頓塞爾蒂克
頻率:8.8%(聯盟第5)
效率(每回合得分):0.89(聯盟第16)
在Isolation的頻率上,第1-2位的籃網和暴龍(高於10%)其實遠遠拋離第3-5位的球隊(低於9%)。上面的湖人不用太氣餒,因為在接近的單打頻率下,塞爾蒂克的效率更糟糕,甚至差於聯盟平均水準,跌入極不理想的方格。
Jayson Tatum和Dennis Schroder是塞爾蒂克的最大單打使用者,頻率分別為19.3%(排名第7)和15.4%(排名第19),效率卻只比58.1%和59%球員好。
Tatum長年處於Isolation頻率榜前十位置,他近兩年的低效表現卻與球隊陷於掙扎不無關係。2019-20賽季,他每回合得分比75.7%球員好;2020-21賽季,他每回合得分僅勝於41.5%球員。
兩大單打主力之一Schroder已經離隊,不知道有沒有關係,球隊的成績有所提升。如果Tatum的狀態能繼續提升,重回兩年前的水準,這支塞爾蒂克可能是季後賽的最大搞局者。
———
除了最常使用Isolation作為得分武器的五支球隊外,還有幾支球隊值得一提。
聖安東尼奧馬刺
頻率:3.6%(聯盟第30)
效率(每回合得分):0.86(聯盟第22)
如果說Isolation是把球星個人能力最大化,馬刺就是團隊籃球的極致(其實不是新聞)。馬刺僅有3.6%進攻以面框單打作結,另一極端的籃網足足是他們的三倍。
馬刺基本上不容許也不要求球員打Isolation。隊中只有Dejounte Murray的單打頻率達11.2%,是和Chris Paul相若的水平,以球隊絕對核心來說是十分低的。次席單打手數量上已是Lonnie Walker的場均0.6次,佔他的出手僅4.7%。
奧克拉荷馬城雷霆
頻率:8.2%(聯盟第7)
效率(每回合得分):0.93(聯盟第11)
奧蘭多魔術
頻率:4.2%(聯盟第29)
效率(每回合得分):0.88(聯盟第17)
把兩支重建球隊放在一起,他們的育成方針有非常明顯的分別。
雷霆處於右上方格,頻率達8.2%,排名聯盟第7。他們擁有聯盟2號單打手Shai Gilgeous-Alexander(Harden地位不可撼動,其他人只有爭亞軍),場均有6.9個單打回合,佔比為28%,拋離第3位的Irving(23.6%),效率高於77.1%球員,是球星的合理水準。
在重建過程中,雷霆明顯更希望累積個人能力高的天賦,亦在比賽中著重培養球員這方面的能力。教練Mark Daigneault就曾說:「現代籃球講求球員在瞬間的決定,我們希望在球員生涯初期培養他們在高水平比賽中何時射球、何時傳球、何時切入的觀念。」
相較之下,魔術正在走另一個育成方向。他們處於左下方格,Isolation頻率僅4.2%,排名聯盟倒數第2。他們幾乎不容許球員在沒有隊友掩護下單打,隊中Isolation佔比最高的是雙衛Cole Anthony(7.1%)和Jalen Suggs(6.4%),場均約有一個單打回合。
最誇張的是,即使擁有很好的單打手,他們仍不願意讓球員多打這樣的進攻。Terence Ross(手感火燙時)是無解的單打進攻點,他的效率勝過89.4%球員。在有限樣本中,年輕的RJ Hampton和未來基石Franz Wagner都有不錯的單打能力,效率分別勝於90.3%和71.4%的球員。合理的猜想是,球隊希望在年輕球員打法成型前,盡早適應團隊籃球,學會與隊友配合,而非培養出下一個Shai或Irving。
養成方向在過程中不能分辨對錯,只有最終以成敗定論。在目前來看,至少兩隊在進攻體系上貫徹始終地執行他們的方針。
戰術和體系本身沒有好與壞,只有適合與不適合。Playtype數據顯示了球隊問題的表面徵狀,理論上球隊參考這些數據可以調整不同進攻手段的比重,增加嬴球的機會,球迷也可以從數據更加了解球隊的打法。之後我們會看餘下各種終結進攻的手段。
Stephen Chan
真是好文章
Fantasy視界
謝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