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03/19

MLB勞資爭議終於落幕,運動員必須知道的勞資關係有哪些?圓桌體育大會

在台灣好像很少聽到運動員勞資爭議的新聞浮上檯面,或許是運動員不敢提起,但這起睽違近 30 年再次發起MLB的封館事件,對台灣的運動員又有何啟示?台灣運動員必須要知道的基本勞資關係有哪些?目前有台灣勞工爭取權益的經驗能夠跟運動員對照嗎?當有人質疑運動員「職業運動員薪水已經很高為什麼還要爭取權益」時該如何回應?你覺得現在台灣的運動環境,應不應該立即推動每個男女職業運動項目都成立工會呢?這些問題感覺好像離運動員很遠,內容複雜卻又相當重要,因為複雜本身就是成熟的代價,更是想要踏入頂尖運動殿堂的你應該知道的。

作者:曾荃鈺

長達99天的MLB封館事件,是大聯盟史上第二長的停工狀態,封館是球團老闆們鎖上自家球場、設施或場館大門不讓球員進入,也意味著球員簽約停擺、春訓取消或開幕延遲、自由球員時間延長,甚至連官方也無法使用球員的肖像權等。當MLB勞資爭議終於落幕,我們又可以從這起事件學到什麼?對台灣的運動員有何啟示?身為運動員必須知道的勞資關係又有哪些呢?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球團封館?什麼是球員罷工?

封館(lock out)指的是由球團老闆們發起,為迫使勞方接受資方條件而使出的抵制手段,這時候球團不發放薪水,關閉自家球場不給球員進入;相對於自上而下發起的封館,自下而上策動的罷工(strike)則是勞方抗議不上班,但由於職業運動有賽季時間,因此球團隨時都可以封館,但球員只有在球季時才能罷工,非球季時的罷工則沒有意義。

過去有幾次封館?造成怎樣的影響?

其實跟這次一樣,由資方所提出的封館,大多是經過算計的逐利手段。大聯盟從 1972 年到 1994 年之間一共發生 5 次罷工跟 3 次封館,其中3次罷工取消了比賽,1994年的罷工更是長達 232 天是史上最久,不但取消了938場例行賽,也是大聯盟從1904年後首次沒有世界大賽,勞資雙方損失慘重,痛定思痛後在過去 26 年來 5 度續約和平運作。由於這次的焦點是「封館」而非「罷工」,簡單整理這 4 次大聯盟「封館」的關鍵時間點做個對照。

第1次封館:1973年2月8日至25日,封館時間18天

第2次封館:1976年3月1日至17日,封館時間17天

第3次封館:1990年2月15日至3月18日,封館時間31天

第4次封館:2021年12月1日至3月11日,封館時間99天

其實對照下發現,每次由資方發起的封館前後,可能都會伴隨著罷工,但關鍵大多都是跟錢過不去有關。不過,每次的爭議也都有讓雙方更了解彼此,經驗值進一步的提升,像是第一次封館打下了MLB薪資仲裁的基礎;第二次封館則讓球員薪資大漲,開啟自由球員的新曙光;第三次封館則是資方想要擬定薪資仲裁的上限,因此罷黜了當時傾向中立的聯盟主席 Fay Vincent,也因此埋下了 1994~1995 年最長罷工雙方雙輸局面的導火線;而這次的封館則是打破了大罷工後過去 26 年來的「勞動和平」(labor peace),並且對於奢侈稅和薪資仲裁球員保障、國際球員選秀權、球團間的地區轉播金分潤比例等都有更進一步的討論,而這些討論對雙方的瞭解來說也都是重要跟需要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達99天的MLB封館事件,討論出什麼共識?

雙方在談的新版 MLB 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s,簡稱 CBA)內容其實非常多,簡言之,重點還是在於球員方試圖於新版的勞資協議中拿回多年來因資方操作而導致縮減的收益分享,其中有 8 個核心的議題或許可以給我們台灣球員們做為參考。(文章參考:加薪怎麼談?看美國大聯盟勞資談判如何協商)

1. 奢侈稅門檻:(Competitive Balance Tax)

奢侈稅門檻從今年2億3000萬一路加到2026年的2億4400萬,球員最低薪將從70萬每年加兩萬到2026年的78萬。奢侈稅應該是藉由限制富有球團的團隊薪資支出,以達成平衡球隊間戰力、避免一方獨大為主要目的,但實際上卻間接形成了軟性薪資上限、阻礙球員薪資的發展空間,因此抽稅的門檻金額對於選手來說自然是越高越好,但現在的稅制很有可能變成薪資的天花板。

2. 提高仲裁前年輕選手待遇

沒有取得薪資仲裁資格的球員將獲得5000萬美金的分紅。根據現有規定,選手必須累積3年的大聯盟資歷才能取得仲裁資格、不再支領底薪。但在近年平均薪資下滑,且越來越多年輕選手早早便打出成績的態勢下,基本保障明顯獲得提升,最低薪資漲幅超過20%。

3. 反操弄年資方案與選秀樂透籤  (保護新秀年資不被操作,減少球隊擺爛)

勞方還同意資方讓沒打進季後賽的18支球隊進行樂透抽籤,戰績最差的前三名抽中狀元籤率相同,新人王票選得到前兩名的新秀無論出賽場次都可以累積一年年資,如果新人開季就被放進名單而且季末擠進新人王票選前三、或者塞楊獎跟MVP票選前五名,球隊可以獲得額外選秀權。如果菜鳥球員在新人王票選排在前 2 名,就能獲得 1 年的完整年資。而前 6 順位的籤,會以樂透形式抽給球隊。參與球隊為前一年沒打進季後賽的 18 支隊伍,勝率愈低者中籤率愈高,而前一年戰績最爛的 3 支球隊,中籤率都是 16.5%。

4. 自由球員 ( FA ) 年資計算

球員工會要求 2022 年不管縮水多少,仍必須允許球員取得完整年資。何謂自由球員?就是球員在大聯盟服役滿  6 年將可取得自由球員身份,球員只要停留在球團 26 人名單之內(包括傷兵名單)即可計算年資,並且是以日數計算,即使都不上場也沒關係。完整的大聯盟球季是 186 日,球員要滿 172 天就算滿 1 年。通常球團為了綁住強力新秀,故意會讓他們在首個球季拖到 4 月中才叫上大聯盟,他們損失寶貴的幾天,導致整個取得自由球員的時間往後 1 年。舉例來說:由於開季頭  2 個系列賽取消,原定於今年賽季結束就能投身自由市場的大谷翔平年資將受到影響,得晚一年才能獲得 FA 資格,這意味著他不僅得多受制於天使一年,續約時間也可能連帶延後。與大谷類似處境的球員還有大都會隊重砲手阿隆索(Pete Alonso)、教士隊明星內野手柯朗沃斯(Jake Cronenworth)和紅人隊新人王英迪亞(Jonathan India)。

5. 國際球員選秀權

大聯盟球隊目前可以跟美國本土以外的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球員自由談判,雖然規定16歲才能簽約,臺灣更要求延後到高中畢業才能簽約出國,不過不少中南美洲小球員,年僅十二、三歲就被球團綁約,掮客上下其手賺佣金,甚至強迫選手吃禁藥揠苗助長的情況屢見不鮮。大聯盟想引進國際球員選秀制度已經超過十年,本次又提出2024年啟動的計畫,只有七或八隊可以參加選秀,順位每年輪動,每四年就有一次抽到頂尖新秀的機會,大聯盟也保證參加選秀的國際球員會比目前的情況下拿到更多的簽約金。

6. 球團間的地區轉播金分潤比例(球團營收共享制度)

不少人或許會好奇為何勞方也試圖改變現有大聯盟球隊間的營收分享結構?球團間的事務和他們又有何關係?球員為什麼針對這一點想要提出呢?《CBS Sports》記者 Dayn Perry 日前便撰文說明,因為球隊和地區電視台簽下的合約金,主場比賽收益,來源則包括了售票、停車費、球場攤販…等,所有球隊提撥的錢都會被集中,然後依照球團所在地的市場規模重新分配,並且這個分享比例高達 48%,幾乎要達到整體地區性營收的半數。像是洋基或道奇這種位居大城市且收入豐厚的隊伍,拿到的共享收益就會遠低於他們所挹注的;反之類似光芒或守護者(原印地安人隊)就會少貢獻多進帳。

在這樣的制度下,一來會讓小市場的球隊想要擺爛,像是奧克蘭運動家、坦帕灣光芒、邁阿密馬林魚和匹茲堡海盜等都被球員抱怨過不願意為主場硬體或延攬明星球員付出。二來,這樣的制度無助於提升棒球環境,當洋基、道奇、紅襪和小熊這些大市場球隊必須將扣除掉償付貸款、球場營運等成本後所剩餘的利潤撥出近半數和其他球隊共享,等同他們無法把這些錢無法花在球員薪資上。著名數據網站《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作家 Rob Mains 去年底便證實,無論是從城市本身人口數或整個都會區人口數所訂定而出的市場規模大小來推估,都與大聯盟球隊的經營成功與否幾無關聯性,因此共享收益原先立意良善,但要提播近 5 成的比例太高,無從證明這除了有利於老闆降低勞動成本之外還有任何其他的助益。球員工會希望可以提高球團經營者的責任才是上策。

7. 新季後賽賽制與細節規範

新的季後賽將從 10 隊變成 12 隊,四輪的比賽外卡賽、分區系列賽、聯盟冠軍賽、世界大賽,但是第一輪賽事將從一戰定生死改成三戰兩勝,這樣將可以讓大聯盟多賺 8500 萬美金。新的首輪賽制會是:兩聯盟戰績較好的  2 支分區冠軍隊,直接保送分區系列賽,至於戰績較差的分區冠軍和另外  3 支外卡隊,將打 3 戰 2 勝制的輪次,來決定誰能挺進分區系列賽。戰績較差的分區冠軍將對上戰績最差的外卡隊,而另外兩支外卡隊則會對戰在一起。

8. 規則和場地規格修改

規則制度上,今年國家聯盟繼續採用指定打擊,但取消雙重賽只打七局以及延長賽突破僵局制,繼續研究各種縮短比賽時間的限制如投球計時器、限制防守佈陣、加大壘包尺寸甚至電腦好球帶等措施,但本季不會實施。大聯盟還會從 2023 年恢復讓每支球隊每一季至少碰頭一個系列戰的安排,球員工會同意在美國跟加拿大之外進行國際賽,包括墨西哥、波多黎各、多明尼加,歐洲的巴黎跟倫敦以及亞洲國家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